来源: 日期:2016-08-25
——记江苏“最美人物”、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下)
本报记者谷雨实习生卞若懿
“改革创新,是一切发展的活力源泉,群众利益是我们创新的永恒动力。”这是吴惠芳的座右铭。在他看来,每个地方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不仅这样说了,他更是坚定地去做了。这位由部队师职军官转身为苏南小镇普通“村官”后,十年的精心耕耘,十年的辛勤付出,他带领农民兄弟交出了一份新型城镇化“答卷”。如今,张家港永联村已成为中国新农村社会治理的样板,成为中国乡村小镇率先走向世界的标杆。
乡村旅游,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
“城里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这是永联老书记吴栋材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让永联人过得更幸福,是老书记对永联村发展的总要求,也是美好愿景。吴惠芳回到永联,就是为了帮助父亲实现这个愿景,传承这份精神。
从回到永联的第一天起,吴惠芳就十分重视村民就业问题,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促进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6年开始,永联村先后拆迁了全村10.5平方公里范围内散居在田间地头的3000多户人家,按照城镇化、现代化标准建起了可供2万人集中居住的永联小镇。这一年,在他的主导下,永联村制定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永联的决议》,启动现代化新永联建设。之后,他又结合永联实际,系统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六个化”标准,即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和收入方式多样化,全面推进永联新农村建设。
农民实行集中居住后,土地统一流转,由村经济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管理,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再也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了。这时,吴惠芳却在思考新的问题:离开了土地,农民干什么?除了土地流转费,农民的经济收入还能靠什么?经过反复酝酿,他提出了要在永联村发展乡村旅游。不料,想法一提出,不少村民提出了异议,说永联村既没有优美的山水,又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拿什么搞旅游?吴惠芳认为,永联有一个渔业队,可以开发江鲜美食;有农耕文化,可以让城里人到永联来长知识、长见识。最终,在他的说服下,村里统一了思想。
2009年,吴惠芳组织学过旅游、农学、规划的三个大学生员工研究策划发展乡村旅游,半年之后,江南农耕文化园开门营业。为了提升人气,他又在永联小镇上打造了一条江鲜美食街,举办江鲜美食节。经过几年的发展,永联旅游已经快速发展,“吃江鲜,到永联”成为周边城市游客的共识,并且带动了400多村民就业,去年游客人次达到了86万,销售收入1亿多元,永联小镇门面租金1000多万元。
通过发展旅游,解决了一部分村民就业问题,但村里还有一批学历低、身体不好的村民没有工作,而这些人恰恰更需要工作。为了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吴惠芳与村委会商量后,决定成立一家劳务公司,把永钢集团内保洁、保绿、保安等低技能的劳动岗位剥离出来,作为劳务人员的就业岗位。这些年来,劳务公司员工数量最多时达到928人,人员遍布了永联及周边的各个地方。这些举措有效解决了低收入家庭、困难村民的就业问题,也进一步夯实了永联共同富裕的基础。
创新思维,不仅口袋要富脑袋更要富
“老吴书记带我们富了口袋,小吴书记带我们富了脑袋。”说这话的人名叫翟慧英,是位土生土长的永联人。从小到大,她没有离开过永联,是永联村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者。
吴惠芳深知,一件事情能否做好,关键在人。他爱惜人才,也尊重人才。在部队,他就培养了很多干部。刚回永联,他分管的是人事工作,当时永钢集团员工近600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37个人,这根本无法满足企业提档升级的要求。就在那年冬天,集团公司人事处的两名同志到上海人才交流会上摆摊设点,结果一个大学生也没有招到,主要原因一是待遇低,二是企业地处偏僻的农村。对此,他一方面提议大幅提高大学生员工待遇,同时亲自到北京、河北、武汉等地方的大学里,给大学生们演讲,那年冬季就与300多名大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之后,村里每年招收大学生员工都在300人以上。
为了留住这些年轻大学生,吴惠芳又与人事部门一道,把企业员工队伍区分为五大类:管理干部、工程师、技师、技工和普工,建立了相应的薪酬管理制度和公开竞聘制度;建议每年进行劳动奖、创新奖、管理奖的评比表彰,并重奖获奖人员。还建设了大学生公寓楼、专家楼、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和条件。如今,集团公司11000名员工,大学生占比达24%,而且已经成长为企业的核心骨干,为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永联的未来是孩子”,这是吴惠芳经常对村干部讲的话。永联村的学校硬件设施是一流的,但因为是农村,师资力量却与城市小学相比相差甚远。为此,吴惠芳发挥苏州市人大代表的身份优势,通过调研拟写了《关于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地区小学教育质量的建议》。提案得到了苏州市、张家港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2014年,永联小学被列为张家港市均衡城乡教育资源试点单位,有力地提高了永联小学教育质量。去年,吴惠芳与北京荷风管弦乐基金会合作,在永联小学成立了管弦乐队,邀请著名音乐家来授课。谈及缘由,吴惠芳说,就是为了让永联的孩子们像城里人一样,从小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让他们影响更多的永联人。
“一个村庄,一个企业,不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作支撑,就不可能和谐,也谈不上幸福。”有感于此,去年,吴惠芳又牵头成立了永联社会文明
建设联合会,倡导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培育文明风尚,
从“公厕文明”、“交通文明”、“餐饮文明”、“祭祀文明”等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抓起。刚开始,有些村民不理解,认为是做样子,走过场。但吴惠芳心目中的永联村,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要建设产业美、生活美、生态美、素质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永联”,如今的永联村已经实现了产业美、生活美和生态美,但是人的素质还需要提高,要从小事做起,逐渐培育村民的公民意识。
开拓进取,带领村民过上市民新生活
2009年,永联小镇雏形初显,与之配套建设的学校、医院、农贸市场也已建成。不过,随着村域内居住人口急剧上升,农贸市场内大量蔬菜和肉类从外地进入,村里无法确保市场上的食品安全。随着马路上人流量、车流量的加大,村里道路上架起了红绿灯,还安装了高清摄像头,但一些外地车辆照样超速行驶,甚至闯红灯,如入无人之境。享受城镇医疗保险待遇的村民和职工,只能在村办的医院内享受赤脚医生的医疗水平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待遇。这些问题,关系着村民的切身利益,但村里又没有政策权限。吴惠芳认为,农村城镇化既要有城镇化的基础设施,也要有城镇化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此,他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陈述原因和建议,很快,得到了张家港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3月,在永联成立了社会管理协调领导小组,把公安、交警、城管、工商、卫生、消防等机构和执法人员派驻到永联,同时,把医院和农贸市场交给镇上统一管理,实行城乡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永联人享受到了城里人才有的公共服务,永联村民就此实现了“村民向居民”的转变。
如今,永联村的老百姓虽然家家有房住,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收入,公共事务有人管,但是,村民百姓中的有些困难,并不都是靠钱能解决问题的。比如,一些老年人卧病在床,子女又都要上班,中午吃不上饭;企业一些双职工要下午5点才下班,但他们的子女4点多就放学了,放学之后没有人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吴惠芳想到了发展社会组织,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在他的倡导下,2010年5月30日,由永联村委出资500万元,经江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公益、慈善类非公募基金会——张家港市永联为民基金会成立了。为民基金会以“互助关爱、德润永联”为宗旨,积极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发起成立了志愿者联合会,招募志愿者。这样一来,由为民基金会提供经费,企业后勤服务公司帮助免费加工,志愿者负责把饭菜送到卧病在床的老人家中。双职工子女放学之后,由志愿者接到“红领巾驿站”,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父母下班后全部接回家为止。在永联爱心互助街上,共有19个像这样的志愿者服务项目,有效解决了社区居民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吴惠芳总是以身作则,经常向基金会捐款捐物。几年来,他向为民基金会捐款次数累计35次,捐款现金金额19.13万元。
“无论是20多年的军旅生涯,还是十多年的村官岗位,在他身上,始终蕴含着当代革命军人的红色基因,体现着张家港精神的时代特质。我们学习吴惠芳的精神品质,就是要学习他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学习他心系群众、造福一方的爱民情怀,学习他创新创业、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芳说。
上一篇:一个复转军人的为民情怀
下一篇:他的心中一直有个“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