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16-08-25
——张家港永联村带头人吴惠芳(下)
在永联村组织的一次活动中,大家都说起了自己的心愿。有人祝福家人身体健康,有人祝福自己的孩子考上好学校,有人祝福家庭美满幸福,等等。最后轮到吴惠芳时,他清了清嗓子,“祝我们的永联明天更加美好!”声音洪亮,久久在人们的耳边环绕。最终,大家情不自禁地一起高喊,“永联明天更加美好!”
永联村经济合作社综合管理部的顾彩英说起这个故事时,仿佛就在眼前。其实,不仅仅是顾彩英,永联村的人都知道,吴惠芳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大家”,那就是永联。
□商报记者 管有明 实习生 陈娱
A 永联村民离土不离乡
2006年开始,永联村先后拆迁了散居在田间地头的3000多户人家,按照城镇化、现代化标准建起了可供2万人集中居住的永联小镇。农民集中居住后,再让他们像以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显然不合时宜。吴惠芳决定,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以每年每亩1300元的标准,把农民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先后建设了4000亩的苗木基地、3000亩的现代粮食基地、400亩的花卉果蔬基地、100亩的特种水产养殖场、500亩的江南农耕文化园,并分别注册成立了农业公司,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管理。
这样一来,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了,劳动力就剩余了,如何让农民离土不离乡,真正实现就地城镇化,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吴惠芳心里清楚,如果首先不把就业问题解决掉,必将导致永联村的社会不稳定,长期下去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他首先想到了永钢集团,这个村域内最大的企业,也是吸纳劳动力最强的企业。在他的主导下,永钢集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本村村民,同时拉长产业链,创办了劳动密集型的制钉厂、矿渣微粉厂等,吸纳村民务工。目前,有2500多位村民在永钢集团工作。另外,还征用了50亩土地建设农民创业园,园内建有8幢标准型厂房。目前,已有20多位村民办起了小企业,提供了400多个就业岗位。同时,永联村还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也消化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有一天,一位村民找到吴惠芳,说自己和老伴都50多岁了,本来指望种田养活自己,现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也被流转了,不知道该往哪去。那位村民走后,吴惠芳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现在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解决了,可那些没有一技之长或者年纪较大、体弱多病的村民该怎么办?吴惠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找来村里的干部,询问村里还有多少未就业的村民。村干部告诉他,目前尚未就业的村民还有好几百人。于是,他立即召集村委干部开会,商量转移低能剩余劳动力的对策,他在会上说:“现在我们村富裕了,可还是有不少困难户和零就业家庭,我们用了他们的土地,就不能不管他们。”经过讨论,最终决定成立劳务公司,与永联及周边的企事业单位联系,把保洁、保安、保绿、垃圾清运等低技能岗位剥离出来,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务协议,让这些单位的劳务支出变成永联人的劳务收入。
B 村里建起了管弦乐队
管弦乐历来是城市高雅艺术的代名词,在农村鲜有耳闻。然而,在南丰小学永联校区内,却有这么一支管弦乐队——永联荷风管弦乐团。
2014年12月1日至5日,国家外文局团支部书记朱红带领青年社会实践团前来永联村开展实践调研。其间,朱红被永联村新农村建设的成绩所震撼,也被乡村学校优异的硬件设施和教学理念所感动,她努力想为永联做些事,觉得永联村有经济和文化基础,应该为农村的孩子引进芭蕾、管弦乐等高雅艺术。于是,她将自己的想法与陪同参观的吴惠芳进行了沟通,并推荐永联村跟一直致力于中国乡村艺术教育和普及的公益组织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进行联系。
“孩子是永联的未来,能让永联孩子从小接受高雅艺术熏陶,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吴惠芳听后,非常感兴趣,主动与南丰镇主要领导和教育分管领导联系,沟通与北京荷风基金会在永联办管弦乐队的可行性。南丰镇教育分管领导、教管办及南丰小学经过多次与北京荷风基金会联系,认为在永联办管弦乐队主要存在两方面难题:一是经费,成立管弦乐队需要购买音乐器具,价格都不便宜,同时还需要从外面邀请老师来授课,费用也不低,单纯依靠北京荷风基金会资助,项目可持续性不强;二是师资,南丰小学先后与苏州、南京、上海等地区具有艺术专业的学校进行了联系,但均未能找到合适的老师。吴惠芳了解办管弦乐队的困难后,坚决地说:“办管弦乐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一定要办起来。费用方面,可以由北京荷风基金会资助乐器,由永联为民基金会负责资助教师的费用。”
费用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师资成了最大的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南丰镇在立达中学的宣传片中发现该学校也有管弦乐队。通过立达中学,南丰镇联系上了上海旅日指挥家邢乃江老师。最终,师资队伍问题也得到了解决。2015年9月8日,永联荷风管弦乐团在永联小学正式成立。如今,有120多名学生开启了高雅艺术学习。其间,吴惠芳多次到学校了解项目进展,鼓励跟班培训老师和孩子珍惜机会,刻苦训练,并鼓励永钢职工和孩子一起学,共同推进管弦乐队的建设。
C 患恶性脑瘤 神奇康复
2006年,23岁的李佳佳离开老家河南许昌,来到永钢集团做炉前工。三年后,因为工作勤奋踏实,他被调到新港建设集团永联分公司的建材配送站。2008年,李佳佳组建了家庭,很快妻子王翠珍也有了身孕。正当生活一步步迈向幸福的时候,厄运从天而降。2009年12月,王翠珍发现,李佳佳连续两个晚上发生全身痉挛。最初他们以为只是过度疲劳,但很快就在上海长征医院确诊是恶性脑胶质瘤。医生甚至提醒:如不尽快接受手术,活不过四个月。面对突如其来的可怕病魔,一家人实在难以接受,夫妻俩多次抱头痛哭。
李佳佳患脑瘤的消息,很快在公司传播开了。吴惠芳知道后,心里一沉。他拨通了李佳佳的电话,不要担心,你是永钢的员工,我们不会见“死不救。我会尽快联系在神经外科方面最权威的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让你接受最好的治疗。”果然,不到半个月,吴惠芳就为李佳佳联系好了主治医生,安排了华山医院治病的行程。考虑到李佳佳治疗费用昂贵,为了减轻他的经济负担,吴惠芳还特事特批,为他办理了职工社会保险。根据2007年公司职工参加城镇保险的有关制度规定,非张家港籍的普通员工试用转正后满三年,才能参保,而李佳佳当时工作年限距离三年还差几天。在吴惠芳的悉心关照下,李佳佳在华山医院顺利接受了手术,身体恢复得很好。2010年9月,在老家休养半年之后,李佳佳重返永钢。然而没过多久,他的病情复发,而且来势凶猛。这时,他发现自己连碗筷都拿不住了。最终,因为大脑神经受损,导致半身瘫痪。
李佳佳住院期间,吴惠芳多次专程去上海探望他。李佳佳回张家港调养,他多次让公司工会定期上门探望,帮助解决住房等生活困难。得知佳佳病情复发,他再次联系了华山医院专家,准备做第二次手术。由于华山医院没有床位,短期内无法安排手术。吴惠芳又联系了张家港市中医院,并专门请该院脑外科主任医生为李佳佳主刀。
第二次手术后,李佳佳的病情总算得到了有效控制。李佳佳心里时刻铭记着吴惠芳的叮嘱,一直积极坚持康复锻炼。功夫不负有心人,奇迹终于在李佳佳身上发生了。2015年,他在张家港市中医院复查时,医生惊奇地发现,他的病情彻底痊愈了。“26岁时,患上了脑瘤,最初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但在吴书记的关怀和帮助下,我成功战胜了病魔,走出了绝境。能有这么一位领导,我由衷地感到幸运感恩。”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李佳佳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