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永联村官网!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一个复转军人的为民情怀

来源: 日期:2016-08-25

——记江苏最美人物、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下)



□苏报驻张家港首席记者王乐飞


从部队回到农村,从军官变成村官。对于吴惠芳来说,变的是角色和岗位,不变的是一位共产党员造福群众的使命担当和为民谋福的情怀信念。


勤于学习敢于创新


刚回到永联村时,吴惠芳担任村党委副书记。军校里,他学的是军事指挥专业;部队里,他从事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转业来到农村,工作环境和内容发生了变化,吴惠芳成了“三农”战线的一名“新兵”。

为了实现角色转换和知识转型,熟悉农村、了解农业、理解农民成为吴惠芳的首个“攻坚”任务。他深入农村地头、生产车间和施工现场,了解村规民约、民风民情,摸清村企情况。他每天利用早晨和晚上的空闲时间,

学习有关农村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理论文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凡是遇到好章节、好句子,都会用心作笔记、写批注。11年来,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已有近百本。

更令人佩服的是,炮兵专业出身的吴惠芳,还带领工作人员绘制了一份永联地图。他说:“部队里部署工作需要地图。同样,永联村的乡村管理更需要地图。”不仅如此,这份地图,吴惠芳要带着人自己画,理由是“别人标的没我们自己标的放心”。就这样,吴惠芳和工作人员一起走乡串野,量马路蹲河边,每到一处都要仔细查看并认真用笔圈着做记号。经过一年的努力,一张能够真实记录展现永联村现状的地图终于绘成。“从走访到调查,从初稿到终稿,先后修改了7个版本。”

永联村经济合作社常务副社长宋兴祥说,大到一个厂房、一个车间,小到一条路、一条沟,每个建筑物都有标注,每条路都有名字。 投身农村的吴惠芳,用勤奋和智慧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他的大胆创新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点赞”。 吴惠芳在新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结合永联实际,系统提出了“六个化”标准:即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样化。此后,吴惠芳又提出“四美”标准,从产业美、生活美、生态美、素质美等四个方面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他通过不断总结提炼,形成了“党建引领、区域协同、群众参与、依法办事”的永联乡村治理模式。他的这些理论和观点,在全国农村发展治理专家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些甚至影响到了一些农村建设标准的提出。吴惠芳先后受邀登上了中央党校、浦东干部学院、江苏省委党校、美丽乡村博鳌论坛等国家、省级培训班的讲坛,成为了城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


奉献爱心 践行善举


2010年12月31日捐款2000元;2011年5月25日捐款5500元,9月14日捐款10000元,12月7日捐款2000元;2012年11月8日捐款4000元……2016年7月27日捐款10000元。在永联为民基金会,代理负责人李晓庆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捐款清单。“吴书记累计捐款35次,现金捐赠总额达19.13万元。”

张家港市永联为民基金会由永联村出资500万元发起成立,以“互助关爱、德润永联”为宗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吴惠芳说,它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践行人道主义思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完善村民社会保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永联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它为社会上更多爱心人士扶贫助困、奉献爱心、关心社会弱势群体搭建一个平台。

吴惠芳不仅发挥表率作用,还在永钢集团号召干部员工清正廉洁,收到业务单位赠送的价值200元以上的物品都统统上交公司礼品库。公司礼品库工作人员定期整理清点,将礼品捐赠给基金会爱心驿站,用于爱心义卖,义卖所得用于帮扶困难弱势群体。

永联爱心互助街的健康中心,管理员名叫李佳佳。他从部队转业后来到永钢集团工作,2009年,不幸患上恶性肿瘤,后历经两次手术,创造了病情痊愈的生命奇迹。自从李佳佳患病,吴惠芳就成了他们全家最大的依靠。李佳佳住院期间,吴惠芳多次专程去上海探望;李佳佳回到张家港调养,吴惠芳又多次让公司工会定期上门探望,帮助解决住房等生活困难;李佳佳回河南老家后,吴惠芳经常打电话了解康复进展。得知李佳佳病情复发,吴惠芳鼓励他与病魔抗争到底。“没有吴书记,就没有我们全家的今天。”李佳佳的妻子王翠珍说。

李佳佳战胜了肿瘤恶魔,却留下行动不便的后遗症。但吴惠芳却看到了李佳佳的一个优势,“永联爱心互助街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颐养中心、健康中心缺一名管理员,李佳佳不但会电脑,而且长期在康复中心做康复锻炼,久病成医,熟悉康复器材的使用和管理,非常适合这个岗位。”吴惠芳说。

“26岁正当青春年华却患脑瘤,最初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倒霉的人。但在吴书记的关怀下,我不仅走出了绝境,而且还能像其他人一样,体面快乐地生活工作,我由衷地感到幸运!”李佳佳说。


一心为公永葆本色


在永联村,说起小吴书记的率先垂范、廉洁奉公,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

在永联现代农业公司苗木基地的墙壁上,贴着一张特殊账单。上面的钢笔字清晰有力,“该笔费用从我的工资中扣除,请财务处予以协办”。这份账单,是吴惠芳公私分明、清正严明的见证。

那是2015年的冬天,吴惠芳从苗木公司买了几棵树。他两次打电话嘱咐工作人员陈天津,“你们一定要按照现有标准,把账算清楚,该多少钱就多少钱”。

第二天,陈天津把15300元账单递给吴惠芳,“吴书记,就按照15000元结算吧。”“为什么零头不要了?这符合规定吗?”吴惠芳问道。“吴书记,您放心,我们是按照标准算的。就是和普通人家做生意,我们也要把零头去掉,适当给予优惠的。”听陈天津这样回答后,吴惠芳特地在账单上写到:经协商,按照15000元结算。为了保证陈天津顺利拿到钱,还特地叮嘱财务处,从自己工资中扣除。

吴惠芳方正耿直,不贪集体小便宜的言行,深深地感染了陈天津。他特地把吴惠芳的账单复印了几份,有时候遇到有人恶意拖欠账款、想搞特权,陈天津就亮出这份账单,“你们看,连吴书记都自己出钱,我们公司坚决不能有特权。”

吴惠芳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班子成员的要求也近乎苛刻。“他自己不能占集体的便宜,村里也不能占国家的便宜。”宋兴祥说。

2011年9月的一天,宋兴祥拿着一张汇款单来找吴惠芳签字。吴惠芳看过汇款单,并没有立即落笔,而是问道:“粮食基地要买三台农机具?”“吴书记,事情是这样的。这三台农机具是永钢污泥车间委托我们代买的,”宋兴祥如实回答说,“工业上买没有优惠,我们以粮食基地的名义代买,可以获得政府的农业补贴,能省下一半的钱。算下来,有将近15万元。”

吴惠芳严肃地说:“老宋啊,你真是糊涂了!只有工业反哺农业,哪有农业反哺工业的道理啊!没有补贴就不要补贴,我们不能钻这个空子!”吴惠芳狠狠地批评了宋兴祥,并嘱咐他转告污泥车间自行去购买农机具。最终,农机具的购买方变成了污泥车间,金额也从原本的15万元变成了30万元。

“老吴书记一辈子都奉献给了永联村,小吴书记心里装的始终是父老乡亲,他们都是好党员好干部。”村民们说。“永联村长期以来正是依靠老书记,带领好班子,落实好政策,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就,理所应当继续传承好、发扬好。”吴惠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