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永联村官网!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从军官到村官,情系桑梓追梦人

来源: 日期:2016-08-24

——记江苏“最美人物”、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上)



本报记者谷雨实习生卞若懿


他,曾是一名军人,在部队的25年里,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率领部队参加过“九八”抗洪抢险,成长为一名师级干部。从部队转业时,他本可留在城市,过上一家人团聚的安逸生活。然而,面对父母和家乡父老乡亲的召唤,他放弃了在大城市的生活,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村工作。成为村官后,他一心为民,开拓创新。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十年的共同追梦,终于成功绘就了一幅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的“农村现代画”。他,就是江苏最美人物、张家港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


惊人决定,放弃大都市回到村里做村官


吴惠芳,从小生活在长江边,喝着长江水长大。1983年,他从南京炮兵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杭州的部队工作。此后20多年里,他不仅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更经历了九江抗洪抢险的考验,他先后在部队团、师的军事、政工岗位任职。2002年,年仅42岁的吴惠芳已是南京军区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

2005年,吴惠芳结束了25年的军旅生活。以前在部队,跟妻子和女儿聚少离多,就在他想着转业后,可以多抽点时间弥补、陪伴家人时,他的父亲,永联村老书记吴栋材来到杭州找到了他。原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永联村完成了穷村变富村、小村变大村的华丽转变。然而,随着村企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老书记感到必须要找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来辅助自己治理村企。为此,他先后多次找到上级党委求才,镇上也先后派了两名干部到永联,但是最终都没有什么起色。村企要想更好发展,需要一个能干事肯为百姓服务的人。这时,吴栋材想到了自己的二儿子吴惠芳。

父亲的这一提议,让吴惠芳夜不能寐。军旅生涯25年,他长期在杭州工作和生活,家也安在杭州。但是,他一想到老父亲这么多年来,把村企发展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如果自己回到永联,协助他建设好新农村,不仅是对老父亲尽孝,也是对党尽忠。于是,他答应了老父亲,放弃了在杭州这个省会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永联,转为一名村官。消息传出后,不仅永联的乡亲们震惊,吴惠芳身边的朋友也全都震惊。放着师级干部不做,大城市优越生活不要,却跑到农村做一名村官,真傻!

回到永联后,吴惠芳担任了永联村党委副书记、永钢集团副总经理。在军校里,他学的是军事指挥专业,部队里,他从事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回到永联后,他成了一名“新兵”。为了实现角色的转换和知识的转型,吴惠芳把加强学习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他深入农村地头、生产车间和施工现场,与村干部、企业干部座谈交流,通过谈工作、话管理,了解村规民约、民风民情,摸清村企情况,为开展工作奠定基础。他每天利用早晨和晚上3小时以上的时间,学习有关农村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理论文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凡是遇到好章节、好句子,都会用心做笔记、写批注。10多年来,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就有近百本。利用外出开会和培训的机会,向专家学者请教问题,提升知识层次,开阔自身眼界。渐渐的,他不仅面对村里复杂事务能应对自如,而且在乡村治理研究上也有了系统研究。


敢于担当,要么不做,要做一定做好


多年的军旅生涯,让吴惠芳养成了严谨的作风和习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是他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转业回到家乡,他深切感受到军队和企业在现代管理水平上的落差。第一次开大会他就很震惊:几百人的会场,坐得稀稀拉拉不说,手机铃声还此起彼伏。于是,他开始雷厉风行,以身作则地抓会风,坐序一律朝前,手机一律震动,一段时间后,会风顿时一新。在他看来,教育下属,不要用棍子,要用鸡毛掸子,部队管理、企业管理和乡村管理有相通之处。

2006年,当时的永联正处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最高潮,因为拆迁、兴建,很多原有地形地貌已经发生改变,而永联村区域却没有一张像样的、能够全面真实反映永联概况的地图。炮兵学校毕业的吴惠芳发现后,立即提出了修正地图的设想。他认为,部队里部署工作需要地图。同样,永联村的乡村管理更需要地图。然而当时,村里却没有一个人敢绘制地图,大家都觉得这样的事儿应该请专业人士来完成。吴惠芳听了却摆摆手。别人标的没我们自己放“心,你们跟着我一起就行。”就这样,他带领下属,一起下乡,走马路蹲河边,每到一处,都仔细查看并认真用笔圈着做记号。就这样,经过一年的努力,历经六七次修改,一张能够真实记录展现永联村现状的地图终于绘成了。大到一个厂房、一个车间,小到一条路,一条沟,里面的每个建筑物都有标注,每条路都有名字。不仅直观,使用方便,而且更便于村区域内的道路通行及治安管理。

在农耕园水上乐园建设完成即将投入运营时,吴惠芳经常到现场来察看设施、流程、安全及防护措施。由于设施新,很多滑道表面的微粒没有及时清除,这很容易在高速下滑中伤害到游客。为此,他亲自体验了所有高空项目,有很多项目年轻人也未必敢体验,他说要检验设施的安全,自己一定要上去体验。在试滑一个90度陡坡滑梯时,一颗小微粒把他的后背划伤了。现场工作人员都很紧张,他却没有任何责怪,称“幸好发现了隐患”,就能避免伤到游客了。他的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感染了身边每一个人。

认识和熟悉吴惠芳的人都知道,在工作上,他是个很有计划很守信的人,但对于家人,他却常常“失约”。在女儿吴睿看来,父亲是个将工作看得很重,对于家庭活动,永远是“计划赶不上变化”。2013年3月一天,远在美国求学的吴睿突然接到吴惠芳电话,说是他带队员工去美国旅游,可以顺便陪她几天。已经很久没有见到父亲的吴睿很欣喜,便开始计划着和父亲的出游行程。经过一番左等右盼,吴惠芳终于顺利到达洛杉矶。就在父女俩满心欢喜准备开始接下来的旅程时,吴惠芳的电话响了,是个张家港的号码!吴睿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想这次的旅程估计又要“泡汤”。果不其然,接完电话的父亲告诉她,村里有急事,需要他马上回去处理。吴睿没有多问,只是点了点头。这么多年来,对于父亲的这种“失约”,她也习以为常了。


共同追梦,乡亲点赞让他无怨无悔


在永联村发展过程中,很多村民舍小家顾大家,给村企发展腾出土地,让永联村一天天发展壮大。过去拆迁时,村里有这样一条规定,对不要村委安置的村民,除了拆的时候按照村里赔偿规定一次性补偿到位,另外还给予1-2万元的补偿。当时,部分村民只顾着拿钱,不要村委安置。随着时间推移,原先放弃村委安置,享受过村里补偿的那部分村民开始后悔了。我们“在外面工作、生活各方面都好,只是有时一想到在永联房子没了,就感觉像没了根一样难受。”

于是,有人找到村里,希望能退掉当初村里给的补贴,自己再贴点钱,换套房子。这样的要求,引起了吴惠芳的重视,他组织村干部展开讨论。一部分村干部认为,应该坚持当初的规定,不能让村里为那些村民的决定埋单;另一部分村干部则认为,大家都是永联村民,俗话说叶落归根,应该解决这些村民的问题,那样也能显示永联村的包容。一时间,争论不下。“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问题摆在面前,我们不能回避,从感情上讲,老百姓没有房子也是因为把土地让给了村里,他们是有功劳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吴惠芳说,出了永联门,还是永联人,老百姓想常回永联看看,这是好事,大家要学会体谅。就这样,村里同意了部分村民退补偿换房子的要求。村里为此还专门出台了规定,对所有未要求村里安置套房的村民一视同仁,准许他们退掉补偿款换取安置套房,但同时规定,一户只能换置一套房。“是吴书记,让我们找回了自己的根。”很多村民对此感激不已。

2013年8月,本着充分体现“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原则,吴惠芳开始着手完善村里的“二次分配”。村里原本不在土地证上的低洼地、杂边田、水面土地是不计面积,不享受土地流转费的,但二次分配就是将这些也计入土地面积,并以每亩1300元的标准补贴给村民。通过测算,全村77个村民小组只有一个组人均有低洼地、杂边田、水面的面积0.4亩,其余的小组大多只有人均0.1-0.2亩左右。然而,最终是让所有的村民都增加了每年4分地的补贴。这样村里每年的支出在土地分配上就多出了520万元。这样做法,其实与吴惠芳平时管理村企时的做法有很大不同,在村企管理上,他都采用集约化管理,主张降本节支。但是在为村民谋福利这件事上,他毫不含糊,正是他的这种“大手大脚”为村民的做法,使永联村村民实现了整体富裕,享受着比城镇居民更加优越的福利和社会保障,使得永联村一步步地走向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有人说,基层工作难做,其实,只要心中装着百姓,一切以百姓利益为重,一切工作就好做多了。”吴惠芳说,当他看到永联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村容村貌越来越美,尤其是百姓每次见面时,那一声声亲切的招呼,一个个肯定的眼神,都让他感到无比欣慰,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