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永联村官网!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最美兵书记”逐梦“新永联”

来源: 日期:2016-08-24

——记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上)



□本报记者 李 燕

他曾是一名军官,25年军旅生涯的磨砺,塑造了他果敢的性格、实干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怀着对家乡的深情,毅然脱下军装,回到永联村,挑起了“村官”的重担;

他是创新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带领永联群众奔跑在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上,打造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永联样本”。

他就是日前被评为江苏省“最美复转军人”的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


做实干家

在新起点续写“永联梦”


2005年秋天,吴惠芳从部队师职干部的岗位上自主择业,来到永联村,成为了苏南小镇一个普通的“村官”。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动迁、安置、分配、就业、社会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吴惠芳的面前,面对困难,他始终铭记责任,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带领着全村百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0多年的时间成就了一个“新永联”,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小吴书记”。

在永联村采访时,记者见到了一张2006年版的永联村地图。“这是小吴书记和我们一起绘制的地图,绿色的是河道、蓝色的是厂房……”永联经济合作社常务副社长宋兴祥告诉记者,2006年的永联村,因为动迁、兴建,很多原有地形地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原有的老地图已经不能反映真实的永联村现状,给各项管理带来很多不便,永联村急需一张新地图。

“为了绘制新地图,小吴书记亲自带着我们轧马路、下农田、访村民,详细记录各个点位,一年后,这张能够真实记录永联村现状的地图最终成型。”宋兴祥说,仅2006年那一年先后修改的永联地图就有7个版本,大到一个厂房、一个车间,小到一条路、一条沟,地图上都有明确标注,地图上的每一种颜色、每一个名字都包含着小吴书记的心血。

吴惠芳实干、严谨的作风让从事村民调解工作的李永成印象深刻。2007年,李永成处理一起法律事件,准备了100多页的材料,交到吴惠芳手里。“小吴书记第二天一早就把材料交还给我,材料的每一页上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之后又和我讨论了两个小时,后来我才知道小吴书记一夜没睡,一字不落地看完了所有材料,连早饭也没顾得上吃。”李永成感叹地说,“小吴书记的敬业、实干,确实让人钦佩。”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十多年来,“实干”已经成为吴惠芳最鲜明的标签。永联村发展的背后,是吴惠芳忙碌的身影、辛勤的耕耘,他用行动充分诠释了一名乐于奉献、务实肯干的基层干部的风采,实现了从一名军官到村官的华丽转身。


走创新路

激活永联发展的“基因”


在2015年举行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永联村向全球2150万参观者展示了环境美、农民富、经济强的中国新农村,展示了工业反哺农业,多种产业并重发展,全体村民快步走上小康生活的永联道路。

永联村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而该村能拥有这样的发展前景,离不开吴惠芳提出的一系列创新举措。

2006年,在吴惠芳的建议下,永联村先后投资20亿元启动永联小镇建设,并配套建起了农贸市场、医院、商业街、学校等现代化设施,逐步实现了四个99%,即99%的村民城镇化集中居住,99%的土地集中流转,99%的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就业,99%的农民享受到比城里人更优越的福利社保……永联村正朝着“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样化”的目标迈进。

实行“村企管理上的分离”是吴惠芳乡村治理的又一创新之举。吴惠芳在工作中发现,随着永钢集团的不断壮大,原先“村企合一”行政模式已经不适应管理专业化的发展要求。“虽然过去靠‘村企合一’发展起来,但是走到今天,‘村企合一’已经不合时宜了,必须‘村企分离’、产权清晰。”吴惠芳认识到这一点后,下决心理顺村企关系,实施村企在管理上的分离。村干部从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村财务独立,建立薪酬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村企的分离使永联村的乡村治理方式更加科学、高效。

在此基础上,吴惠芳又打破“村委一手抓”的传统格局,以社区和经济合作社代替村民委员会的职能。“永合社区隶属于南丰镇政府,进行社区自治;永联经济合作社是村民以集体土地、资产、资本为纽带的经济联合体,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运营集体资产。”吴惠芳认为,永合社区、永联经济合作社这两个治理主体的出现,与农村城镇化相适应。“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也需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实行专业化管理。”吴惠芳如是说。

十年不辍,吴惠芳推动成立了劳务公司,建设农民创业园,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桩桩、一件件,给永联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不断创新中,一个现代化水乡小镇正逐步成为现实。


打特色牌

打响永联的“金字招牌”


浓缩的江南水乡、展现农耕文明的走廊、怡人的休闲农庄……自江南农耕文化园建成营业以来,游人如织,现已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永联这一块招牌在国内可谓名闻遐迩。

“实际上,小吴书记在做出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农耕文化园这一决策时,备受争议。”永联村经济合作社综合科主任顾彩英告诉记者,“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永联的自然资源和天然禀赋都不好,没有历史文化积淀,而且小村办旅游感觉不太靠谱,但是小吴书记始终笃定而充满信心。”

实践证明,吴惠芳眼光独到。2010年7月,江南农耕文化园正式对外开放,占地500多亩,这个集观赏性、知识性、体验性、商业性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园,将江南水乡文化、农耕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港城掀起了一股浓厚的文化旅游热,并逐步蔓延至长三角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农耕文化园的影响力迅速扩大。

之后,永联村又陆续打造了江鲜美食一条街,举办江鲜美食节,打响了“吃江鲜,到永联”旅游品牌。逐步建设完善水上乐园、垂钓中心、度假酒店等景点及配套设施,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还解决了4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永联村以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实现了多方共赢,也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吴惠芳被国家旅游总局授予“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的荣誉称号,旅游也成为永联的特色招牌。据初步统计,现在永联小镇上200多个门店每年租金收入达1000多万元,2015年接待游客87万人次,最多时每天游客超1万人。

“念好发展经、打好特色牌”。永联的特色不仅仅是乡村旅游,近年来,在吴惠芳的带领下,永联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先后建成了4000亩的苗木基地、3000亩的粮食基地、400亩的花卉果蔬基地、100亩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有效拓宽了村级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蓬勃生机。

“要么不做,要做一定做好。”吴惠芳表示,老书记吴栋材的这句话让他一生受用,也给了他实现“永联梦”的勇气和动力。“我们要把永联村打造成为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让永联真正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本。”吴惠芳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