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20-07-24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携手奔小康,百村调研行
走进张家港永联村永联小镇
林木葱郁、小桥流水
花开盎然、亭台楼榭相映成趣……
人们很难想象
过去的永联村
“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
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
经济最落后的村子
那永联村是如何变成现在的模样的呢?
中午,永联村村民王军华带着85岁的老父亲来到镇上一家“网红”面馆吃面,眼下正是饭点,面馆里座无虚席,很多客人在排队。
今年50岁的王军华是永联村的“同龄人”,他们一家见证了永联村变迁。2017年,王军华搬进了新规划的永联小镇,他和妻子,分到了一套近150平的公寓。
“三室两厅两卫,这边是客厅,这边是餐厅,吃饭的餐厅。”介绍起自己的新居,王军华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信和自豪,很难想象,他们家曾是永联村出了名的困难户。王军华家的保险箱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记忆” 。
王军华打开保险箱向记者展示,“这个东西非常有纪念意义、价值。这个就是我们当年,小时候问银行借钱的还款的单据。这个你看,利息8块,借款的时候是8元,还的时候利息也8元,就是翻了一翻了。这个票据是84年的(还款),借的时候是74年。”
王军华的父亲王才福表示:“假使一单十块钱,就是买十块钱粮,没有现金找给你的,一分也没有。”
看着这一沓当年的还款单据,王才福老人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永联村是1970年在长江边围垦而成,地势低洼,十涝九灾。他们一家最早住的是茅草屋,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家里经常揭不开锅。实在没办法,就到村委会去批张条,找银行五块、十块的借钱买粮。“我们就靠这个活命的,没有这个钱,就死路一条。”
转机出现在1978年,村里来了新书记吴栋材,他带领大家开塘养鱼,种经济植物,淘到了“第一桶金”。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吴栋材又带领村民克服重重苦难,创办了轧钢厂,带领永联村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王才福感叹:“幸亏他(吴栋材)来,不来我们永联村还要苦得要死了!”
如今,王才福老人住在70多平的免费老年公寓里,每天在环境优美的小镇上走走转转,年底还能拿到村里的分红,日子算是苦尽甘来。这些票据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叮嘱儿子,一定要保存下去。“我们生活提高了,提高了以后前面的事情不要忘本,要知道艰苦奋斗。”
永联村目前已实现了“四个99%”——
99%的村民享受到了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99%的耕地实行了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管理;
99%的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
99%的村民享受到了比城镇居民更加优越的福利和社会保障。
张家港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表示:“永联人人均年收入五万八千元,家家有房住,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收入。永联的老百姓一户一套房,每户145平方米,一张结婚证为一户,村里面每年给我们老百姓的集体分配,人均近一万元。”
除了在生活上实现了富足,在乡风文明上,永联村也在谋求转变,现在永联村正在倡导村民由“苦身子”向“苦脑子”转变,由“富口袋”向“富脑袋”转变。
为了提升居民的文明素养,从2004年开始,永联村设立了“文明家庭奖”,按每人每年1000元标准,每年拿出1000万,对遵纪守法、安全卫生等进行考核。同时,为培养和强化村民和社区居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意识,永联村实行了议事制度,凡是涉及居民、社员切身利益的问题,均由集体讨论决定。
张家港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表示:代表大会议大事,议事团体议难事,楼道小组议小事,媒体平台议丑事。
近年来,永联村还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村里开设了金融超市,居民可以足不出村,办理到大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在永联联动工作站,通过智慧永联网格化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居民生活、政务管理网络化,智能化。
吴惠芳介绍,我们努力打造智慧永联数“治”社区,充分利用信息化和互联网包括大数据,来加强我们的村庄治理、社区治理,提高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建村50年,永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是永联人的一双“手”。永联村的标志性建筑“金手指”雕塑,象征着永联人创造实干之手、共建共享之手、开放共赢之手。未来,永联的精彩由这双“手”继续创造。
吴惠芳表示:“我们永联村努力在2022年,实现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真正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