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永联村官网!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怀揣梦想,“师首长”回乡当村官

来源: 日期:2016-08-24

—— 记张家港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




吴惠芳,张家港市永联村的新带头人。2005年,他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从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岗位上退下来,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村工作。怀揣让老百姓过上更好日子的梦想,吴惠芳勇于创业、善于创新,破解农村改革发展的“痛点”,让永联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跑者。


精彩转身,


倾心描绘“农村现代画”


在吴惠芳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永联村地图,村里的一条路、一条沟、一个厂房,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张地图凝聚着他的心血,也曾是他当好村官的“敲门砖”。


2005年,吴惠芳转业回村,成为带领农村发展的“新兵”,他心里直打鼓。那时的永联村,已在老书记吴栋材带领下,实现了从江边荒村向苏南富裕村庄的精彩蝶变,正迈入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


吴惠芳沉下心来熟悉农村情况,寻思着怎么打开局面。炮兵学校毕业的他了解到永联村还没有一张详细地图,立刻决定亲自绘制。他走乡串野,每到一处便仔细查看,认真做记号,同时走家串户聊家常,把大伙对新农村的期盼一字一字记下来。花了一年时间,吴惠芳绘制出一张详细地图,心里也对永联村的发展有了底。


2006年,永联村启动现代化新永联建设。吴惠芳结合永联实际,提出新农村建设“六个化”标准,即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样化。


现在的永联村,经济实力在全国村庄中名列前茅,展露出一幅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的“农村现代画”。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永联村作为中国唯一的农村代表登台展示。吴惠芳也成为农村建设发展的行家里手,先后受邀到中央党校、浦东干部学院、美丽乡村博鳌论坛等作讲座,讲述永联村的发展经验。


敢于创新,


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踏入永联村的永合社区服务中心,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等窗口前的人络绎不绝。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在栋说,村民们现在办事方便,多亏了吴书记的争取。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吴惠芳和村党委提出“城里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努力缩小城乡差别。2006年以来,永联村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设农民集中区“永联小镇”,还配套建起农贸市场、医院、商业街、学校等设施。


现在,村民们基本住进永联小镇这个“村中城”,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生活方式变了,问题也产生了。比如,有外地人买了永联小镇的住房开棋牌室,引来居民投诉,村委会前去做工作,却被一句“我不是本村人,你凭什么管我”给噎了回来;永联小镇周边车来车往,闯红灯行为一再发生,保安没办法管。


吴惠芳很快意识到,仅仅依靠村委会进行现代社区治理,是管不了、管不好的,必须把公共管理和服务引进到村里!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南丰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永联分中心于2009年3月挂牌成立,公安、城管、卫生、工商等执法机构和人员进驻,将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延伸到了永联村。2011年,张家港市在永联村审批设立了永合社区居委会,永联小镇和城市社区一样,实行社区自治。


永联村经过创新,探索出一套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乡村治理模式。村民既能在社区享受政治、文化、公共服务等权利,又能在经济合作社享受集体经济带来的收益,过上了城里人也羡慕的日子。


想方设法,


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走进永联村“江南农耕文化园”,能看到牛耕地、狗欢跑,还可体验磨豆腐、榨油、织布、打铁等农活。“吴书记发展旅游业,为我们安排了一条出路。”村民包鹤林靠酿酒手艺,在农耕文化园内谋得一个岗位。


吴惠芳提出发展乡村旅游之初,曾遇到很大压力,不少人认为村里基础太薄弱。但吴惠芳想得远:农民进城了,不能没有工作,有技能的可以去工厂,但老弱病残怎么办?在他的说服下,村里统一了思想,把逐步失传的江南农耕文化保护起来,吸引城里人前来“长见识”。2015年,永联乡村旅游游客人次达86万,旅游收入达1亿多元,带动了400多名村民就业。


吴惠芳倡导村民爱心互助,在村里发展社会组织,招募志愿者,“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生活美,也要素质美。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引导村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素质,一定要做。”几年坚持下来,小小的永联村已拥有3000多名注册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饭、接双职工子女放学……谁家有个困难,邻里都会上去搭把手。“看到这些变化,大家越来越支持吴书记,认为他看得准。”永联村党委副书记陈华斌感慨地说。


“只要是对村民有利的事情,就要坚定地去做,用干成事换来村民信任的眼光。”在永联村这块热土上,吴惠芳用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绕指柔的功夫,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步步变为现实。 本报记者 李仲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