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永联村官网!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永联村:文明新风“管”出来

来源: 日期:2016-08-19

□本报记者 王会信


村规民约 激活乡村道德力量

——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


昨天中午11点多钟,南丰镇永联村志愿者肖燕将一份4块钱的套餐送到范崇兴老人家里。面色红润的范崇兴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笑着说:“今天是茄子炒青椒、红烧鸡肉、肉末豆腐、番茄蛋汤,每天送来的菜都不一样,咸淡也正好,我很喜欢吃。”

范崇兴老人今年80岁了,儿女都不在身边。最近天气炎热,一人独居的他不愿意做饭,就打电话到村“助理餐厅”订饭订菜,约好时间,然后由村志愿者将热饭热菜送上门。

“‘助理餐厅’是我们永联村里专门为75周岁以上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三级以上残疾人员开的,他们凭村里发的‘爱心助餐卡’,就能以比市场价低三四元钱的价格买到4元套餐或6元套餐。”肖燕介绍说,“助理餐厅”只是“爱心互助街”的一个服务内容。2012年7月,村里投资100万元建成了这条长达200米的爱心互助街,开出了“红领巾驿站”、“爱心超市”、“亲情浴室”等18个服务场所,专门为永联村的老百姓提供各种便民服务,让广大居民在“爱心互助街”上享受到幸福港湾的甜蜜滋味。

这些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全部是不拿工资的志愿者。目前,永联村拥有在册志愿者2200多人,常态化开展爱心家教、爱心便当、爱心缝纫等3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永联村还成立了为民基金会,致力于统筹辖区各类资源,在扶贫、帮困、助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精神。2015年,基金会从居民、职工、企业中共募集资金2000多万元,帮扶居民1000多人。

可以说,文明已成为每一位永联人的自觉行动。不过,村民刚刚住进永联小镇时,可没有现在这样秩序井然。一些住进公寓的村民,把小区刚刚种植的草坪挖掉,种起了小葱大蒜;一些村民放着家里的自来水不用,跑到公共厕所里“偷”水,一个星期内砸坏了3把公共厕所的门锁。

为让村民提高文明素养,习惯“居民生活”,村里每季度给每个家庭发放100个垃圾袋,并分组收集,减少乱扔垃圾现象。考虑到村民搬进社区后,生活成本提高了,村里决定给村民每人每月发放200元的菜金补贴。

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些不文明现象仍时有发生。永联村党委意识到,现在的农村工作,需要找到一个新的抓手,让村民积极主动投身精神文明建设,让举止言行文明起来。

2004年,永联村制定了村规民约——设立“文明家庭奖”,将环境卫生、家庭和睦、邻里关系、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文明行为纳入考核评比,村集体每年拿出1000万元给予奖励。得到满分的,每人奖励1000元;有不良行为的要扣分,扣1分年底各项奖金补贴总数就向下浮动1%。不仅如此,扣分还要实现村民联动,被扣分村民所在的小组,每个村民也要被扣分。从2010年开始,又加大考核力度,把村民的所有二次分配、福利待遇捆绑在一起,使永联村民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成为最好管、最自觉、最文明的人。

“以前,车主停车顾头不顾尾、车屁股朝外、一车占两位的现象太多了,现在大家都不敢了,谁要是不文明停车,一不小心被拍下上传到永联村讯、微信平台上曝光了,文明家庭奖就评不上了。损失钱是小事,关键是丢不起面子。”村民李萍说出了村民共同的心声。

“有了这个抓手,大家就会时刻提醒自己,规范一言一行。”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说,迄今,“文明家庭奖”已累计发放奖金9000万元。“没有精神文明,物质富足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吴惠芳说,永联村紧紧抓住精神文明这个关键,通过制度约束和文化引导,使精神和道德的力量不断迸发出来,使永联村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心向善的喜人景象。

编后: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发挥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市部分村庄通过制定程序合法、符合村民意愿的“村规民约”,不但唤醒了村民的契约意识和自律意识,同时也有效化解了农村的社会矛盾。可以说,“村规民约”引领了基层民主和谐新风尚,激发了基层自治的道德力量,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乡村加入到移风易俗的时代潮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