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14-03-08
■刘放
2011年的初夏,我陪同永联村的六十名党员去北京,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到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宣誓,重温当年的入党誓言。带队者是老吴书记。
这六十名党员,都已年满六十周岁以上,在永联各自的岗位上,都是德能勤绩的佼佼者。这一年,是建党90周年的大庆之年,党的生日前夕,去祖国的心脏重温誓言,无异于追抚青春,的确是一项很有正能量的创意。这六十名老党员,也是一群老英雄,再次在鲜红的党旗前举起拳头,诵读铿锵心语,也是激活斗志,再展雄风之举。
永联村,曾经是苏州最小最穷的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贫瘠的长江边滩涂上围垦而建。带头人,是村党支部书记吴栋材。当时的困难,超乎人们的想象。温山软水的江南,自古就是富庶之地,但江边滩涂上的渔村,却是真正的蓬户瓮牖,举目望去,只有茅草房。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战场,带着伤残军人证归来的吴栋材,领着乡亲们,团结一心,在长江边又摆开了战场,敌人就是贫穷。我看到过吴栋材的伤残处,是伤在右手上,被敌人的机枪子弹打掉了无名指和小拇指,青春热血洒疆场。但剩下的三个手指,非但不影响工作,反而如同俗话所说的“三个指头捏田螺——稳笃笃”,他将手上的力量,如同战场上火力集中一样,集中到尚存的三个手指上,以三角形的稳定性,带领乡亲们稳笃笃地将又小又穷的永联村,建成了国内外瞩目的富裕村,文明村。
在村史陈列馆,我看到尚在壮年的吴书记和村里的小伙子们冬天一同挖泥塘的照片,他们没有雨靴穿,全部光脚,裤管卷起在膝盖上,在泥塘里干得热火朝天,嘴里呼出团团热气。泥塘边,积雪皑皑。
这群乡下人,是怀着感恩之心,去北京的。
北京来的政策,让他们抓住了机遇,建成了“华夏第一钢村”。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年那个赤脚踩冰挖泥塘的壮年书记,如今已迈入古稀之年,但与村民一起谈论永联的构想时,他仍然充满着军人气概,大步走路,大声说笑。村民也如他一样,走路大步,说笑大声。
有两件小事,让人过目不忘。
一是在宾馆用早餐。在自助餐厅里,他们的形貌明白无误告诉外人,他们是来自农村,但绝非高晓声笔下上城的“陈奂生”。他们落落大方,不卑不亢,除了食量比一同用餐者稍大点外,绝对吃多少拿多少,丝毫不舍得浪费。这正是自助餐的第一要义。老吴书记带队的这帮乡下老汉,可以说是代表着江南的乡下人进京接受检阅的,他们以他们的本色表现,在自助餐厅获取的打分,应该是满分。我还亲眼看见老吴书记本人,他吃一截铁棍山药时,不但没有剥皮,连皮上的根须须都没有扯去,一同吃进嘴。吃得津津有味。你根本想象不出,这是一个年销售三四百亿元的大佬。村里的资产,超过全国半数以上的县市。
第二件事,是去过天安门广场和卢沟桥,完成既定任务后,离返程登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时,一名京城的媒体记者告知老吴书记,已经联系好一位离休的领导人,可以接见他。他一开始面带微笑地点头;但一算,他摇头谢绝了,原因是时间来不及。他说,剩下来的这点时间,他来北京之前就答应了他的这帮老兄弟,要带他们去东来顺喝一次酒的。他私人请客。他不能因为自己而失信于这六十多位老兄弟。他说,他自己以后还可能有机会再来北京,但和这帮高龄的老兄弟一起来,机会太少了。于是,他言而有信地与一帮老兄弟把盏东来顺。
我想,这帮老弟兄里,一定有当年一同雪地挖泥塘者吧?他们这种同甘共苦的做法,应该某种意义上透露了永联人团结的秘诀吧?而老吴书记的威信从何而来,不言而喻。
上一篇:“天下江鲜第一锅”将灶火重燃
下一篇:河豚盛宴 免费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