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永联村官网!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画说江苏|小康和苏州的故事:未完待续

来源: 日期:2020-06-12

最初验证地

中新社国是直通车“画说小康”系列栏目,第二期带大家来到江苏苏州。

说起“小康”,离不开苏州市。从小康社会思想的最初验证,到小康社会建设的探索实践……小康和苏州的故事,未完待续。


图为苏州新貌


图为苏州工业园区鸟瞰图


经济强、底蕴深、颜值高,是很多人对今日苏州的印象。这座城市从实践中探索淬炼而成闻名全国的“三大法宝”——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园区经验。这三大法宝又助推苏州奔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之路。


昆山之路


走进昆山智谷小镇,成荫绿树间显现出几幢色彩鲜艳的西式小楼,这便是昆山杜克大学。作为拥有国际大学的小镇,智谷大打“知识牌”,构建起半导体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链。

从这座小镇,不仅看到了“中国第一县”的繁荣发展,也窥见了昆山未来的转型之路:依托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走上世界舞台。


图为昆山智谷小镇


回首过往,“昆山之路”最关键的就在一个“闯”字,在没有路的地方硬生生闯出一条路来,为全省乃至全国树立了样板。

时间闪回到1984年,昆山人还守着“苏州城外半碗饭”过着穷日子。“压力山大”的昆山领导层面对老百姓“早点过上好日子”的热切期盼,作出了一个大胆决策:不能“等靠要”,自掏腰包也要创办开发区!

于是就有了昆山人“拆笔记本电脑招商”的故事。改革开放之初,昆山人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拆开,数着里面1000多个主要零部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招商,持之以恒,招来的企业个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产业链越拉越长。

正是这一系列敢为人先的创新之举,给昆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作为“台资高地”的昆山收到了一份“新年大礼”。当年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赋予昆山对台合作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从此,“试验区”成了昆山最大的改革平台。


图为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


当前,昆山正直面群众呼声,“固底板”“补短板”“树样板”,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稳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大幅提升民生建设水平……在脚踏实地中酝酿着喜人的变化。


图为昆曲演出


张家港精神


走进张家港市南丰镇的永联村,这里小桥流水,青砖黛瓦,犹如一幅幅江南水墨画。


图为张家港永联村


很难想象,在长江滩涂围垦建立的永联村,曾是张家港最小最穷的“角落”。

上世纪80年代,永联村以工业化为牵引,通过发展钢铁产业提振经济,带动城镇化建设。目前,该村综合经济实力跨入全国行政村三甲行列。


图为张家港永联村


永联村是张家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40年来,张家港综合实力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前三甲,从长江边上的一块“边角料”成长为“明星城市”。

用张家港人的话说,这一切都来自改革开放铸就的十六字“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


图为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由黑白转为彩色的照片记录着张家港人民生活渐渐丰富多彩。从传统的农业小县,成长为如今的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这里也是港城人的精神家园。


图为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在持续多年的文明创建中,张家港交出了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惠民答卷”:全市建立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社区阅读服务站、24小时图书馆驿站、森林书屋;暨阳湖、梁丰湖、沙洲湖等城市“绿肺”,彰显着独特的生态魅力。


图为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园区经验


26年来,以60多平方公里核心合作区为实验室边学边练,苏州工业园区从一片水乡沼泽发展成一座“非凡城市”。它是怎么做到的?关键词是“学习”“借鉴”。


图为园区工业园区全景图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谈到“借鉴新加坡经验”。有了课题,苏州人就把老师请了进来。1994年,中新两国“订制”的苏州工业园区成立。

这之后,苏州工业园区总和“优等生”“学霸”紧紧相连。

成绩如何?26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互动并进发展之路,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


图为苏州自由贸易区


"优等生"总被赋予更高期望。去年9月1日,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挂牌成立。苏州自贸片区60.15平方公里(含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5.28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范围内,涵盖了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金鸡湖商务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等功能区的核心区域。

如今,这里的居民早已过上了小康日子,但和各地一样,养老是一个大问题。

如何破题?在园区开发建设挖起第一锹土的地方——娄葑,有个“爱心厨房”开始营业,解决了高龄、失能、独居老人从吃饭难到心理关怀等一系列问题。


图为苏州娄葑街道“爱心厨房”


图为苏州娄葑街道“爱心厨房”


太湖边,蟹农宋永康还在接听客户的咨询电话。为保护环境,近年来太湖拆除了湖中的养殖围网。蟹农转为在标准化生态池塘养殖大闸蟹,太湖大闸蟹的金字招牌保住了,太湖环境提升了,大闸蟹的品质也更高了。每年8月中旬,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客户都早早来订货。


图为太湖之滨的西巷村,又叫“青蛙村”


图为太湖之滨的“青蛙村”民宿


另一边,太湖之滨的西巷村里,村民李卫芳美梦正香。因为生态良好,当地通过以青蛙作为IP打造乡村旅游业,“青蛙村”现在人均收入已超4万元。


图为太湖之滨的“青蛙村”民宿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图为太湖生态美景


图为昆山市民享受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