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18-11-11
黄智强 摄
□苏报驻张家港首席记者王乐飞
昨天,由中宣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共同组织评选的“最美退役军人”正式发布,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等20人当选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吴惠芳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退役军人。
25年的军旅生涯里,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见证过抗洪抢险的命悬一线,部队“大熔炉”淬炼出一位保家卫国的优秀军官,年仅42岁已是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
13年的农村工作中,一心一意造福父老乡亲,义无反顾投身“三农”事业,农村“大课堂”培育出一位有勇有谋的基层“舵手”,带领农民兄弟交出了一份乡村振兴的优秀“答卷”。
一颗赤诚心,扛起家国梦。他,就是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一位甘愿放弃大城市优越生活、自主择业回乡工作的退役军人,一位把忠诚和担当书写在“战场”上的共产党员。
从师职军官变成基层干部
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初心和使命
毕业于南京炮兵学院,参加过自卫反击战,指挥部队奋战过九江抗洪抢险一线,年仅42岁已是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吴惠芳的军旅生涯,令人动容,令人艳羡。
令人意外的是,2005年,吴惠芳按下了人生的“切换键”:自主择业回乡,从师职干部变成了农村干部。当时的背景是,永联村在老书记吴栋材的带领下,实现了穷村变富村、小村变大村的巨变。面对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时代“考卷”,老书记倍感压力。几易其人,几经思量。不得已,吴栋材动起了儿子吴惠芳的脑筋,决定把这份重担交给他。
脱下军装,重回“农门”,尽管有点“迫不得已”,但面对父老乡亲
的期盼,吴惠芳没有一点怨言。
为了实现角色转换和知识转型,熟悉农村、了解农业、理解农民成为吴惠芳的首个“攻坚”任务。
他深入农村地头、生产车间和施工现场,了解村规民约、民风民情,摸清村企情况; 每天利用早晨和晚上的空闲时间,学习有关农村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理论文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随后,带着“让父老乡亲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生活”的愿望,吴惠芳开始在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时代“答卷”上精心构思。
城镇化建设中,吴惠芳可谓是“大刀阔斧”。2006年,他与班子成员研究后,大胆抓住当时的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试点机会,依托永联村强大的集体经济,投资20亿元建设了占地600亩的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并配套建设了医院、农贸市场、学校、商业街等现代化公共设施。
完善产业结构,吴惠芳则是“妙笔生花”。一直以来,永联村集体经济是“一钢独大”。在缺乏先天资源的情况下,吴惠芳创新打造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并创意举办“永联江鲜美食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短短几年,永联旅游产业便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数据显示,2017年永联景区游客达100万人次,产值1亿多元。同时,带动400多名村民就业,永联小镇门面租金收入1200多万元。
发展现代农业,吴惠芳用的是“工业理念”。村里土地流转后,成立了永联现代农业公司,建设了4000亩苗木基地、3000亩粮食基地、400亩花果蔬菜基地、1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通过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高效农业,鼠标成为了种田农具,农民成为了产业工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钢厂的余热成了种花、养鱼的“宝贝”。
近年来,永联的农业、旅游业发展跑出“加速度”,永钢集团也转出了“升级版”。数据显示,2017年,永联村实现销售收入超400亿元,利税超70亿元,永联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
45800元。
更令永联人自豪的是,永联村还先后登上了上海世博会和米兰世博会的舞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农民的新形象和中国农村城镇化的新成就。
从部队“大熔炉”投身农村“大课堂”
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忠诚和担当
农村是个“大课堂”,走在全国前列的永联村,则肩负起“摸着石头过河”的使命。
在今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吴惠芳提出建议,出台全国性或地方性《农村经济合作社管理条例》,明确农村经济合作社法律主体地位。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经济合作社作为特定法人,可以依法在工商部门登记,赋予法人资格和市场主体资格,保障其作为市场主体公平地参与市场经营活动,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社步入规范化轨道。这份“含金量”十足的建议,是吴惠芳和永联村不断深化改革、破解农村发展“痛点”的最新举措。
从部队回到农村13年,对于吴惠芳来说,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忠诚和担当。
每一次的探索,都暗藏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大智慧——
2006年,在吴惠芳的主导下,永联村制定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永联的决议》,系统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六个化”标准,即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样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3年,吴惠芳提出了产业美、生活美、生态美、素质美的“四美”标准,精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吴惠芳的理论和观点,在全国农村发展治理专家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影响到了部分农村建设标准的提出。吴惠芳也成为农村建设发展的行家里手,先后受邀到中央党校、浦东干部学院、美丽乡村博鳌论坛等作讲座。
每一次的实践,都写下了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的新注脚——
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成分复杂、利益矛盾多元的问题,在吴惠芳的积极争取下,永联村在社会治理上取得了创新突破。2009年,上级政府在永联派驻了城管、卫生、交通等职能部门,促进公共管理与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化;
2011年,永联村成立城镇社区,并选举产生了居民委员会,让村民变居民;
2013年,通过制定经济合作社章程,对10676名社员进行确权,并选举产生社员代表,由社员代表选举理事会、监事会,确保集体资产、土地、资本保值增值。同时,由永联村党委牵头,28个党支部实施,成立了永联为民基金会、志愿者联合会、惠民服务中心、社会文明建设联合会等社会组织。
永联村探索构建了“党建引领、区域协同、群众参与、依法办事”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从军旅生涯踏上“三农”征程
变的是本领,不变的是本色和本真
“我把25年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部队,部队把培养了25年的吴惠芳奉献给了永联村。”忆及过往,吴惠芳满怀深情。
从军旅生涯踏上“三农”征程,变的是本领,不变的是本色和本真。
25年军旅生涯,赋予了吴惠芳融入骨髓的锐气和坚韧。“最重要的是长期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有助于把握大局、把握发展趋势,准确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吴惠芳认为,“加强理论武装,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都很重要。”
吴惠芳始终保持早读的习惯,每天早晨,要用近2个小时的时间读书、看报,藉此把握国内外宏观形势走向和政策的变化。他还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回到永联10多年间,他用过的笔记本有近百本。
从村委会一元化管理到构建政经分离、村企分离的多元化乡村治理体系,从建造农耕文化园单体乡村旅游景区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全域旅游……这都诠释了吴惠芳理论武装的能力。
作为农村带头人,作出准确的判断、科学的决策固然重要,能否落实更重要。长期从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历,锻造了吴惠芳两方面的素养:一方面抓团队建设、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在决策中真正落实民主集中制,发挥好集体作用;另一方面是在军队中长期培养的组织纪律和组织能力,要么不做,要做一定做好。
“如果为了当官,我不会回来,‘村干部’有啥?如果为了钱,我早就回来了,永钢早就存在。”13年后,吴惠芳谈及当年转业回到永联,没有丝毫后悔,每个地方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回到永联村13年,吴惠芳没有拿过村里一分工资,每次外出讲课的报酬都是捐赠到村里的为民基金会,累计30余万元。
如今的永联,已经展现出一幅由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构成的“农村现代画”。展望未来,吴惠芳说,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军号”,他将继续发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善打硬仗的优良作风,奋力书写新时代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