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18-11-05
40年港城这样走过 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记者 王会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张家港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改革开放40年来,在港城这块热土之上,我市描绘了一幅幅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绚丽多彩的画卷。
我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保持省内领先,入选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地区和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创建试点,2015年获评省第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全省畜牧工作先进县,2016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
农机合作社 让种粮户有“机”可乘
【镜头】
记者日前在塘桥金村吴健的家庭农场看到,4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一片片金黄色的稻浪中纵横驰骋。随着水稻收割机驶过,金灿灿的稻子被“吃”进收割机的“肚子”里,稻粒与秸秆瞬间分离,粉碎后的秸秆均匀地撒在田里……吴健告诉记者,他农场里种植的1000多亩水稻三四天就可收完,播种小麦只需四五天。
今年45岁的吴健种了十几年地,2009年,他牵头组建了金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这几年陆续更新添置了100多台(套)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等各类现代化农机具,服务周边3万多亩农田。吴健说:“我们合作社提供栽插、翻耕、机收、碾米、包装一条龙服务,现在每年产值500多万元,种田就全靠农机。”
【画外音】
金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是我市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一个缩影。“全程机械化仅仅靠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小农机难以实现。”市农机推广站站长蔡东林说,“要把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业规模经营和服务主体作为主要依靠对象,采取支持政策优先倾斜,项目任务优先安排,长期跟踪指导帮扶等有效措施,使之成为新机具、新技术集成的试验田,全程机械化新模式的展示场,新机手、新农民的训练营,以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带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让农户有“机”可乘是推进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毋庸置疑,我市的农机服务组织将这个基础打得十分坚固。“我去过不少地方种大田,还是觉得张家港这个地方好,社会化农机服务网络发达,农忙时只要一个电话,农机专业合作社就将农机服务送上门了。”从安徽到张家港种田的张老板兴奋地说,虽然自己一家人现在种着数百亩地,但是从未感觉到有多忙、有多累。种田大户主要负责田间管理的统筹,平时依靠雇用临时工打理庄稼,农忙时依靠农业机械作业,不仅省时省力,还稳产高效,增强了种植大户种大田的底气。
截至2017年,我市农机合作社达56家,农机合作社作业面积占比达到84.5%,全市粮食生产中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大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已分别达到100%、95.3%、96.2%、99.2%、91.2%和99.5%。这一成绩让我市在2017年成功跻身全国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四个百万亩 展现江南“鱼米之乡”风貌
【镜头】
在南丰镇永联现代粮食基地,有一块600亩稻田里采用了“稻鸭共作”,鸭子帮着吃虫、除草、施肥,每亩可节约肥、药的费用90多元。基地农技师徐俊才说,鸭子在稻田来回跑能刺激水稻生长,还能增加成穗数,亩产量比一般地块增加了90公斤,至少增收200多元。一亩地里放养15只鸭子,在抽穗前的2个月时间里,吃光了田里的害虫,还收获了1万多只“草鸭”。由于大幅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食品安全更有保证。
“永联现代粮食基地代表了我们苏南‘精致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市农委主任徐江告诉记者,苏南不能没有水稻田已是共识,“尽管我们的农业产值只占全市GDP的1.5%左右,但绝不能用简单的数字占比来衡量它的地位。”徐江说,农业关系到富民、稳定和生态保护,像永联这样的工业强村同时做好现代农业文章,已是普遍现象。
【画外音】
2013年初,苏州市政府将“四个百万亩”(百万亩优质粮油工程、百万亩高效园艺工程、百万亩特种水产工程、百万亩生态林地工程)列为今年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的首位。那么,我市在“四个百万亩”中占多大份额,如何落实?
据介绍,我市贯彻落实农业“四个百万亩”目标任务,落地上图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54.04万亩,其中优质水稻24.07万亩、特色水产4.86万亩、高效园艺13.98万亩、生态林地11.12万亩。在此基础上,我市推进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在粮食生产上,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水稻和小麦良种统一供应,这些品种受到粮食部门和市民的普遍欢迎。同时大力推广集中育供秧、机插秧等高效粮作技术,取得了增产又增收的效果。2016年以来,全市水稻面积稳定在24万亩以上。
在园艺生产上,我市建成菜篮子基地1.6万亩,其中优质蔬菜基地3000亩左右,推动了天天鲜、沙洲绿等一批生鲜配送销售企业发展。在全省率先推进绿叶菜价格指数保险,获得《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重点打造水蜜桃、葡萄、梨等特色优势果品产业,多家基地水果在全省优质果品评比中屡获金奖。近年来,建成苏州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9家、果品标准园7家。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已建成优质蔬菜基地直销店8家、社区配送点120家、市级配送中心4家,农产品配送规模和种类不断扩大,配送单位涉及250家企事业单位食堂、家庭380余户。2017年全市常年蔬菜基地面积5.35万亩,常年播种蔬菜17.21万亩次,蔬菜年总产量34.2万吨。
在畜牧水产上,我市连续3年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坚决关停整治不达标养殖场。2016年以来关停养殖场360家,全市规模畜禽场污染治理率达60%。同时推进畜禽规模养殖,新建1家万头猪场,畜禽规模养殖比例90%以上。2017年,全市出栏生猪7.38万头、羊1.1万只,家禽上市86.12万羽,奶牛存栏3800头,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67.7%。推进水产标准化建设,建成标准化鱼池3000亩。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7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1.4万亩,特种水产面积1.1万亩,全市设施渔业比重超80%,2017年水产品总量1.38万吨。
在农村绿化上,生态林地面积达2.13万亩,林木覆盖率19.63%,在苏州县市中名列第一。
市农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苏州接轨实施保护和发展‘四个百万亩’,不仅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提供重要支撑,更是守住了生态安全防线,保护了战略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举措。通过实施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措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永久展现江南‘鱼米之乡’的风貌。”
多措并举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镜头】
昨天上午,在江苏善港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配送中心,6名工人正在对小青菜、西红柿、西葫芦等蔬菜按1公斤、2公斤、5公斤的标准进行分类包装,然后在包装盒(袋)上贴上二维码。“为保障从‘田间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安全,我们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可追溯平台。”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消费者购买到贴有二维码的蔬菜后,可以通过拨打人工电话、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等3种方式,查询到蔬菜的播种、肥料使用、农药使用、采购、产品检测等详细的种植记录信息。”
目前,善港蔬菜基地每天出产各类蔬菜1000多公斤,其中大部分配送到行政企事业单位的食堂,还有一部分进入青草巷批发市场。因蔬菜质量有保障,虽然“善港”牌蔬菜的价格比同类蔬菜高出20%左右,但仍然受到众多客户的青睐。
【画外音】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市一贯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市财政共安排专项经费2亿多元,用于优质蔬菜基地、农药配送、检测体系等项目建设。目前,全市粮食、蔬果、兽(渔)药集中配送市场占比分别达95%、85%和50%以上,配送农药中全面禁止高毒农药的销售。
我市建立了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将全市89家农资经营单位纳入监管本底。“从2015年起,我市将养殖环节自配料纳入监管范围,对自配料实施监督抽检。同时,建立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规范信息化监管档案。”市农委主任徐江介绍说,按照投入品监测计划,市有关部门对种养殖基地和农资市场进行监测,2017年风险监测472批次,合格率在99.9%以上。
在“菜篮子”方面,我市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1.1万亩,建成各级各类园艺标准场13家、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8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8家。在“米袋子”等方面,建成全国绿色稻麦原料标准化基地24万亩、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 “三品一标”有效数227只。
我市还开展农产品追溯建设和对接试点,生产环节建成46家追溯示范单位,流通环节覆盖136家追溯单位的肉菜流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在全市设立27个市场检测服务网点,将入市地产农产品全部纳入检测范围。“农业、市场监管部门共享监管对象基本信息、市场检测信息,使地产农产品由‘规模必检’转向‘入市必检’,并加大对不合格农产品的销毁力度,严格追溯生产者责任,有效强化对散户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徐江介绍说,对农业基地质量管理进行等级评价,评价结果予以公示,持续动态更新,目前全市54%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纳入等级评价,5家企业获得“创牌立信”诚信示范企业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