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永联村官网!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千人献礼】独家|吴栋材:永联村的“永久”书记

来源: 日期:2018-08-21

本期导读:


一方魚塘,织起一张银网;一座钢厂,冶炼千万吨辉煌。曾经的永联村,因地势低洼,十年九涝,是苏南出了名难治理的贫困村。在老书记吴栋材的带领下,紧扣时代脉搏、勇立发展潮头,将长江滩涂边上围垦出来的小村庄,打造成“华夏第一钢村”。从“穷永联”到美丽“钢村”究竟是怎样造就的?《千人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第二篇晨钟破晓第9集,独家对话永联村原党委书记吴栋材,重温在这个荒凉江滩上创造的传奇。


嘉宾简介:

吴栋材吴栋材

吴栋材,1936年出生,江苏人。1978年出任永联村第五任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搞副业、办钢厂,做精科技农业,发展乡村旅游,踏准农村改革发展的每一个节拍,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江边荒村变成了一个村强民富的新农村建设典型。


【正文实录】


我来的时候我这里有个亲戚,表弟媳妇跟我讲,你一来嘛就是做做样子、摆摆架子、镀镀金,你是要跑的、要走的。后来我说你看到我骑的什么自行车啊,永久牌啊,我不会走的我说,我要呆一段时间。但是没有想到,一下子呆40年。


吴栋材:我记得来的时候,第一天的下午吧,就在我们旁边大概两公里不到的一个解放军的农场,他找上门来,叫我去领两个人。当时还不是叫永联,当时叫二十三大队。我说我为什么要去领两个人,你们两个人在我们那里偷我们的玉米呀。


【解说】


吴栋材今年83岁,刚来到永联村的时候,他43岁。他当年说自己要做“永久”,不做“飞鸽”的时候,也许没想到一来就要面对村里人穷到要去偷粮食吃的窘迫局面。但40年过去了,时间验证了吴栋材一诺千金的恒心,也见证了永联村从一个无名之地到苏南最富村的改变。


吴栋材:当时呢,永联村呢在1970年的时候,它最早的这个村的名字就叫七零圩。那么就是1970年围垦起来的。644亩土地,而且都是低洼低,低于长江水面将近1米左右。所以这个地方呢是相当贫困。


【解说】


永联村当时的首要问题是穷,而穷的原因是很多事情不敢做。吴栋材首先决定因地制宜,搞些副业,手里有了钱,然后再翻过头来搞主业。可是,反对的声音立刻出现了。


吴栋材:因此想到了把最低的一个低洼地开成鱼塘,就养鱼。那么当时呢有不少人劝我,老吴啊,你不要冒这个风险,目前是以粮为纲,你一开鱼塘搞副业,这是资本主义的尾巴,不允许的。那我就给他讲,这个这么低的地,水稻都长不出来,还怎么以粮为纲啊。我说我养鱼增加收入,鱼塘里面开出来的土,垫高了以后再长粮食。


无非最多把我撤职嘛,我不干了,我又没有犯罪,你怕什么呢。所以后来事实证明,通过一两年的时间,池里面的鱼大丰收,岸上边的粮食大丰收,所以双丰收,所以老百姓(66.600, 0.60, 0.91%)高兴啊。我记得那一年的冬天,过年的时候,每个老百姓分到两条鱼,大概重两斤左右的一两条,这个高兴的劲头啊。


所以一路走来就是先富带后富,我们永联村并了十个多村,我们先富了,把他们也带过来。我记得我们1983年到1990年,有两个人和我比较熟悉的,曾经向我提过“我们也并进来嘛”。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在全世界到目前为止已经跑了78个国家。那么也就是在这个七八十个国家当中,看到了他们的现代化的生活,看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思路。十个人能种5000亩土地,可以说国外的一些现代化的农场也不过如此。我们做到了,中国的农民做到了,这就是一个“敢”字,敢想敢做敢为。


所以,我们搞社会主义,不就是想老百姓生活好一些,幸福一些嘛,幸福指数高一点嘛。


【解说】


如今的永联村,已经是苏南最大、最富裕的村之一,村办企业永钢集团2017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403亿元,利税78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5800元。


1978年,吴栋材没选择做来镀金的“飞鸽”,他以军人的胆识从“敢”字出发,有破有立,以自己的后半生见证了永联村与改革开放同步的腾飞。


特别鸣谢:新浪江苏协助拍摄。


专题介绍: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适逢改革开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新浪网联合微博特别策划推出《千人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不忘初心 继往开来》大型专题报道,口述历史,重温变革,用心感知这段非凡岁月的困难、挑战与经验,向新时代致敬!


责任编辑: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