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18-08-03
民族的自强不息史,或许永远都由那些在浪潮奔涌时,敢于站在潮头顶尖处,劈波斩浪之人汇聚而成。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1978年,那一年12月,中共中央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全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大幕。
镜头聚焦,张家港县域范围内,长江下游江边有一个由700亩芦苇滩围垦成的村庄,叫做永联村。
这一年,永联村八岁。1970年,永联村集合沙洲县周围四个乡镇的254户人家组合成一个总人口700多的小村落。名为永联,取其永久联心之意。然而,在当时的张家港,永联村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实在是一个落后分子。
这个滩涂小村,地势条件非常恶劣,塘浅、坡荒、地洼,遇雨就涝,无雨就旱,村民生存遇到很大困难,200多迁移农户走了一半。
困难累积,是等着那些有魄力有胆识的人来解决。1978年10月,永联村来了一位新书记,名叫吴栋材。他带领农民挖塘养鱼,垫地种粮。第二年,粮食丰收,养鱼也获得了不小的收入。
牛刀小试,其锋乍现。这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让吴栋材和村委班子深刻体会到“无工不富”。永联村一鼓作气,组织村民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等七八个小工厂。苏南人自明朝以来,便浸润于自由商品经济的社会萌芽中,这从永联村的发展历程中可见一端。
▲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接受中国科技网采访
以村民幸福、村庄发展为己任
▲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
在对于永联村现任党委书记吴惠芳的采访中,他首先说道:没有永联村,就没有永钢集团。
何出此言?
1984年,苏南地区的农村陆续建造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为当地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村党委班子意识到,这里面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商机。
几经周折,吴栋材找到一家国有企业,买了一台二手轧机,之后斥资30万元,办起了永联轧钢厂,是为永钢集团的前身。
而今,永钢集团成长为一个总资产400多亿元,净资产120亿元,员工12000人,占地6000亩,产能800万吨的大型联合型钢铁企业。这雄厚实力的积累,不得不追溯到30多年前,吴栋材的长远眼光。
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活跃,乡镇企业诸多。企业的发展,实与其背后依托的村镇集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共存关系。而永钢集团一路的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离不开永联村的支撑。村企共荣,连气同枝,其实还离不开具有发展眼光的领导班子。
我们试看改革开放以来,永钢集团的成长履历:1985年,永联产出6000多吨建筑钢材,利润达1024万元,一举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行列。1989年,钢材市场变冷,永联加大技改力度,扩能增效,投资改造并建成4条先进的轧钢生产线。之后,邓小平南巡讲话,国民经济再迎发展高潮,永联再次抢得发展先机。2008年,永钢提出三年再建一个新永钢,并将产能由500万吨扩大到900万吨。十八大召开之后,中央号召“三去一降一补”,永钢集团响应国家号召,加大投入、引进人才、调整装备、改进技术、扩大出口,企业迅速转型升级,特优钢比例占到总产能比重的45%。
时势造英雄,而可堪英雄者,必须敢为人先,在一波波的机遇如潮涌来之时,眼光狠、出手准、动作稳,一气呵成,方成大事业。永联村领导班子对于时势的把握,是永联村、永钢集团迎风直上,不断攀登新高峰的智慧支撑。
而这智慧支撑的背后,是吴栋材一心为公,以造福村民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而在农村做书记,仅有为民造福的心胸还不够,还要有魄力,身板硬,不摆谱,跟村民没有距离感,自然能够聚拢人心。人心所向,谋事成矣。
在县域创新发展论坛下午的研讨环节中,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跟我们分享了老书记吴栋材早年到永联村做书记伊始的故事。吴栋材是外村人,刚到永联村的时候,村里有个年轻后生欺生。两人在地头上相遇,年轻的小伙子故意让书记跟他一起抬柴油机,而且把较沉的那一头交给吴栋材。吴栋材知道小伙子的打算,在后面一直抬着走不喊停,直到小伙子认输为止。从此,小伙子对这位新上任的书记刮目相看。
▲永联村农耕文化园
拓展钢产品种类、多领域布局
吴惠芳告诉记者,永钢集团的优特钢产品,其用途覆盖特高压电网、核电站、桥梁、高铁、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性先导产业,产品远销106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钢铁行业的翘楚后,永钢意识到在信息革命风起云涌的今天,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在多个领域进行全面布局。目前,永钢集团的产业板块包括钢铁、物流、建设、金融、旅游五大板块。
值得一提的是永联小镇的建设。小镇在旅游开发中注重信息化、智慧化并行,在大数据上重点发力。目前,永联下属的天天鲜农业公司,已经成长为新三板挂牌企业。
天天鲜的农产品,供给源头是哪呢?
目前,永联村8000亩耕地,其中3000亩为粮食基地。永联建设了三精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精确信息采集、精准农业种植、精细生产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专家经常提到农村产业需要有配套的农产品推销平台,天天鲜公司就是现成的案例。
当大部分农村还停留在落后的生产方式之时,永联村已经率先发展起了循环经济,钢厂的低温余热收集之后,可以在粮食基地烘干粮食、工厂化育秧以及冬日对水产养殖基地的温度提升。
历来,人们提及钢铁行业,一定会与环境污染挂钩。近年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走到了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当口,永钢集团紧跟时代步伐,响应国家要求,从2012年开始,已经拿出25亿元,投入到先进环保装备设施的配备中。
2005年,永联村抓住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试点的机遇,搬迁了3600户散落在田间地头的村民住房,让农民集中到永联小镇中居住,尽享现代化生活环境。
同时以每年每亩1300元的标准,把农民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管理。
紧随其后,永联改进即成的乡村治理模式,政经分离,重新对经济合作社的功能作用进行赋权,同时争取政府支持,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前,公安、城管、工商卫生及消防均在永联设有派出机构,保障了公共环境的治理有效。
在上述努力下,永联村连续五年获评全国文明村。在全村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幅具有现代文明风尚的水乡小镇、花园工厂风貌。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5年米兰世博会,永联村代表中国农村,向世界展现了一幅城乡一体化、农民生活更幸福的生动图景。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根本上关乎数以亿计的农民的福祉。中西国情不同,文化不同,农村人口密度不同,决定中国农村,无法照搬西方国家乡村发展的老路。而永联村用自己的发展实际,为中国广大农村,提供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可供借鉴学习的乡村振兴样板。
可复制的永联模式
地处长江与沿海两大经济带交汇处,拥有毗邻上海的得天得厚的科技溢出效应,同时,永联村紧据长江内港。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记者不仅发问:永联村的发展模式,能够被其他农村复制吗?其发展经验,又能够被借鉴吗?
吴惠芳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小村变大村,穷村变富村,永联村的发展历程,自有可以复制与借鉴吸收之处。
首先,共建共享,这是农民共同致富的动力。永联村长期以来坚持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本身没有过时,过时的是它的实现方式,而共建共享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升级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样在不同发展时期创新集体主义的实现方式。90年代末,苏南地区经济转型,在“苏南模式”向“温州模式”学习的时候,永联村领导坚持为村集体留下25%的永钢股权,让村民共享永钢集团发展成果。永联村每年都能得到永钢的分红,村民从自身利益考虑出发,自然希望公司发展越快越好。
第二点,农村的发展还是要靠人才,靠科技。传统的农村,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实现路径非常之难。永联一路走来,坚持五湖四海用人,不分地域,不分亲疏。目前永联的党委班子九个人,只有一个是永联人。在发展过程中,永联大量使用先进科学技术,坚持科技兴农。
第三点,多走多看,放开眼界。长期以来,永联坚持解放思想,开放建村。思想解放程度决定了村庄发展的程度和高度,闭关自守,仅靠自己探索很难谋求突破。企业与村庄,多出去走走看看,可以吸取别处先进的做法。建设永联议事厅的创意就是来自于外出学习考察。永钢集团的合作科研院所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北京钢铁研究院、冶金规划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昆明理工、武汉科技大学等。此外,永钢集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在智能化钢铁冶炼、钢铁冶炼技术装备上全面深化合作。
习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紧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思路,科技兴农,人才为本,永联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切切实实起到了表率示范作用。
吴惠芳在访谈过程中不无自豪地提到了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这十六字箴言,永联人,做到了。
记者手记
在访谈中,吴惠芳书记还跟我们分享了独具一格的村企管理经验。例如,村中还设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涵盖报纸、杂志、书籍等多种门类读物,毫不放松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永钢的职工来自全国30个省份,图书馆订购了这些省份的报纸,让身在异乡的员工能够通过这些报纸寄托思乡之情。永联经过五次并村,每一次并村,新老村民都平等享受永联的各项福利。这样一视同仁的做法,自然使得村党委能够得到全村上下的一致拥戴,对于决策的制定与落实,其利大矣。为了保障决策的民主性,永联村还成立了村民议事厅,重大决策领导班子一起讨论。关于永联村的故事,说也说不完,听也听不完。只因社会在进步,而永联村,也一直结合社会的发展节奏,调整自己的前进步伐。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有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记者看来,永联村对外时刻与社会进步、科学变革互通有无,对内村民和乐一家亲,各安其职,在不断前进的步伐中,全力为村民创造一种“此心安处”的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其和谐共融的美丽乡居图景,胜于桃花源远甚!
原文地址:http://tech.ifeng.com/a/20180803/45103470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