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18-05-08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突出乡村作为与城镇平等并行的经济社会空间所具有的多元价值的振兴,是确保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重大战略部署。
不久前,“苏报智库”专家团来到张家港永联村,深入调研乡村振兴的“永联样本”。在永联小镇,专家们听取了村党委书记吴惠芳精彩的经验介绍,看到了他们勇于探索和实践的成果,感知到了这个被费孝通题誉为“华夏第一钢村”的最新发展思路与前景。
改革开放四十年,乡村振兴看永联。永联村的发展,实际就是乡村振兴的一个成功典型。四十年来,永联村在老书记吴栋材的带领下,解放思想,不懈奋斗,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牵引,带动城镇化建设,进而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发展实践中,永联村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着眼发展和坚持以民为本,成为“强富美高”的明星村。
此次“苏报智库”的专家调研,从乡村振兴的视域下,对永联的发展模式、社区治理创新和社会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思考建议。本期“苏报智库”选登其中的三篇调研文章,以期通过对永联经验的解读,助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正是解放思想,成就了永联的跨跃崛起
“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托起了永联村,也振兴了永联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永联人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以“挖塘养鱼”的实干精神,开辟着农副工三业并举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永联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来看,不仅在产业发展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而且在乡村的生态、乡风、治理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了创新发展的新气象。
□王建明
改革开放四十年,永联村全面实现了由欠到丰、由穷到富、由脏到美、由乱到治、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向世界展示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从昔日十涝九灾的江边贫困小村,跃升为如今在全国行政村中经济总量前三、上缴税收前二的“产业兴旺”的“华夏第一钢村”、有江南水乡风情的国家“4A”级景区和“生态宜居”的国家级生态村、“乡风文明”的全国文明村、“治理有效”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人均纯收入达4.5万元的“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永联小镇。永联村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典范,有着其深层的精神之源和不竭动力,即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中,永联村始终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始终坚守勇于创新的发展之道。
实事求是,破解致富难题
吴栋材在1978年7月上任的大会讲话中,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的工作要求:“实事求是,不虚报、瞒报产量和农活情况,不七折八扣……”。在浮夸风盛行的上世纪70年代,公开表态“实事求是”,无疑在村中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在对国情、省情、市情的充分了解,对乡情、村情、民情深入调研的基础之后,吴栋材冲破来自各方面的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重重阻力,从永联村的实际出发,变“以粮为纲”为“以鱼为纲”,把江边的地势低洼地带开挖成鱼塘养鱼,而把挖出的泥土填高农田种植粮食,结果头一年就实现了鱼粮双丰收,获得了永联村历史上的第一个丰收年。就是因为信奉和坚持了这样的实事求是精神,永联村挖到了发展的第一桶金。
“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托起了永联村,也振兴了永联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永联人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以“挖塘养鱼”的实干精神,开辟着农副工三业并举的乡村振兴之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永联村在吴栋材书记的带领下,因地制宜,组织能工巧匠办起了8个小工厂,农民因此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用三五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同样,永联人依靠实事求是精神,用挖鱼塘的方法,硬是在江边低洼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轧钢厂,不断拓宽致富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永联村没有像其它地方一样脱离乡村实际,靠大搞人造景观推动乡村旅游业,而是依托江南水乡本土的农业、乡村文化和生态资源,建成了以“江南农耕文化园”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美丽乡村旅游景观。在落实村办企业转制政策过程中,永联村领导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事制宜,从维护农民的实际利益出发,把企业25%的集体股权留在了村里,确保了村民与企业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在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中,永联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变村委会选举为居委会选举,变村级管理为城镇化管理,推动着村民自治走向了社区居民自治,顺利完成了农民的现代化转型。改革开放40年来,永联村的乡村振兴与发展之道,始终坚信的是一条“实事求是”之道,是一切从永联村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动实践之道。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永联村崛起为全国闻名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村,解放思想是永联人长期以来追求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又一重要法宝。
思路决定出路,视野决定高度。永联村的领路人和领导班子不仅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发展,而且勤于思考,善于广泛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为我所用,与时俱进,拓展新思路,打开新视野,不断抢抓机遇求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初始期,吴栋材带领村民打破“以粮为纲”的惯性思路,以挖塘养鱼破解了永联村的贫困难题。在苏南农村兴起建房盖楼的大潮中,透过现象看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发展机遇,并顶住了上马小钢厂是“姓资还是姓马”的极左思想的压力,成功地办起了轧钢厂,把永联村推上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钢铁市场时,吴栋材及时转变观念,引导村民解放思想,另辟新路,主动收缩工业板块,创新开发现代农业新天地,而且以工补农,多元经营,农业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因此获得了空前发展。在20世纪末村企转制过程中,面对上下要求“转彻底”和“彻底转”的压力,吴栋材带头,领导班子跟进,一反大多数村企的做法,将25%的股份留在村里,相当于把每年近1亿的收入留给了村民,创新发展农村集体主义。在跨入新世纪之初,吴栋材前瞻性地看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机遇,冲破村里大多数人的守旧性责难,以及不利影响,再次解放思想,通过自筹资金、征地拆迁、安置村民等一系列创新之举,建起了现代化的“十里钢厂”。正是这样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创新,永联才走上了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永联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来看,不仅在产业发展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而且在乡村的生态、乡风、治理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了创新发展的新气象。永联人率先走出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乡村企业发展的老路,推进经济与环保同步发展,创建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生态;率先走出了为降低劳动成本而忽视员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发展老路,严格执行劳动法;全面提升乡村教育、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倡导法治精神,共建文明家庭,整合社会资源,培育互助精神……把永联村引向了融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于一身的生活富裕的永联小镇。
综观永联40年的发展之路,永联村无疑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成功样板,也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标杆。乡村振兴看永联,而永联成功发展的不竭动力,最根本的源自永联村始终坚持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品格。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走出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之路
村民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永联村村民和永钢集团股民也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村民、股民和谐相处,共谋发展,共同富裕,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要求。
□叶继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事关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永联村通过创新乡村社区治理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以“政经分离”理顺农村治理主体关系
“政经分离”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理模式,构成了永联乡村治理的一大特色。早在1982年,永联村就成立了经济合作社,但和永联村民委员会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属政经合一的管理体制。2013年,永联村尝试将村集体经济职能从中剥离出来,交由经济合作社专门负责。村经济合作社负责集体土地、集体资产、集体资本的保值增值。为使集体经济的管理更加专业化、规范化,永联村经济合作社先后制定了《永联村经济合作社社员资格确权办法》,修订了《永联村经济合作社章程》,完善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确保社员经济权益的最大化。而由村委会转变而来的永合社区居委会,则专门负责社会管理事务。
●以“村民议事”激发乡村民主自治活力
永联村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议事,打造了村民议事厅,使村民自治、基层民主法治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矗立在永联村金手指广场旁的村民议事厅,有200多个座位,套建有可供非参会对象旁听、实时观看的参观通道和同步直播LED大屏,充分保障非参会代表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使代表权利透明运行。凡是涉及居民、社员切身利益的各类问题,均由集体讨论决定,在这里先后表决通过了20多项村规民约,确保了村民民主议事的权利,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激发了乡村民主自治活力。
●以“强村扩权”提升乡村公共服务功能
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提升基层的公共服务功能。随着永联村农民实现了集中居住和非农化,村委会转变成为永合社区居委会,永联村原有的管理与服务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为此,永联村积极争取,在张家港市、南丰镇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3月,永联景区管理领导小组挂牌成立,政府在永联村境内派了公安、交通、城管、卫生、工商、消防等执法机构和人员,让永联村真正实现了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在城乡间的均等化。这种通过“强村扩权”的办法,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基层社区,下移社会管理重心,有效地解决了小马拉大车的问题,提升了乡村公共服务功能。
●以“集体股权”促进社区居民共同富裕
通过共建共治共享促进村民共同富裕是永联村的又一典型经验。在“政经分离”实践过程中,永联村清晰界定产权,首创了保留村集体股权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永联村办企业永钢集团先后两次进行股份制改造,永联村党委坚持给永联村老百姓保留了25%的股权,75%由永钢集团经营管理层持股。如今这25%的股权,每年可为永联村带来近亿元的集体资产。村民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永联村村民和永钢集团股民也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村民、股民和谐相处,共谋发展,共同富裕,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要求。
★作者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乡村振兴 亟须优秀“领头雁”
为了更好地培养有力的“领头雁”,地方层面上要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把现有的农村带头人稳定好、利用好。同时,要通过提高待遇、提供平台、优化环境等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和留住人才。
□徐成华
永联村,曾经不过是建在长江新滩地上的贫穷落后的小村庄,今天已脱颖而出成为全国行政村中的佼佼者,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是国家“4A”级景区,并多次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永联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人是第一要素”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基层优秀的“领头雁”,其作用举足轻重。
首先两任村书记身上都有坚守信仰的顽强意志。崇高的信仰,是催人奋进和战无不胜的力量。初到永联村,抱着“城里人有的我们农村人都要有,城里人没有的农村人也要有”的朴素信念,吴栋材书记与永联村民同呼吸共命运,短时间就扭转了永联的落后面貌,在干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他两次放弃提拔机会,毅然选择了充满未知、艰辛和风险的人生道路,多年后还劝说已任师政治部主任的儿子回村继续干。薪火相传,牢记使命担当,永联村将在十九大报告指引下继续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其次是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两任村书记不仅重视学习,而且善于学习,把中央的文件精神与地方实践相结合,抓住了一个个发展机遇,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乡村治理等方面破解问题,走出了富有特色的永联之路。吴栋材书记在德国考察学习后,把欧洲的民主形式引入永联,建设了议事厅,保障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顺应了创新基层治理、深化民主建设的时代需要。
三是有开拓创新的发展精神。永联的发展,开拓创新是主线。创新是审时度势,是领导干部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等要素的综合体现,是一切工作取得进步的关键因素。能否以开拓创新精神去发展,是对基层干部的严峻考验。吴栋材书记初到永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实施把洼地挖成塘养鱼,填高地成田种粮,实现了当年粮食副业双丰收。为了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年已66岁的吴栋材书记,自筹资金10亿元,用341天上马了百万吨炼钢项目,一举将永联轧钢厂发展成为大型钢铁联合性企业。此外,还不断加快转型升级,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已形成了钢铁、重工、物流、建设、金融投资、旅游餐饮6个产业板块。2017年,全村实现销售收入403亿元,利税78亿元,永钢集团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排名第58位。
四是有心系群众的人民情怀。做好农村基层工作,心系群众是关键。心中有群众才会在工作中、生活中关注群众疾苦、发现各种问题、化解困难矛盾。对此,两任村书记深以为然并身体力行。无论是吴栋材书记“挪”用村里的存款给村民救急看病,还是集体企业转制时,坚持给村集体保留25%的股权,以及拆迁安置中充分考虑到村民的福利等,都昭示了两任村书记始终着眼于以民为本,为老百姓谋福利,把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决策的出发点、落脚点,并以此制定了一系列惠民制度,赢得了党心,凝聚了民心。
五是有廉洁奉公的自律意识。只有廉洁奉公,才能为人民掌好权,服好务,造福于人民。对村书记来说,农村人际关系复杂,人情世故利益交织。吴栋材书记以身作则,连家里土灶上的一个炉垫,也是在称重付钱后才拿回家。同时对周围的人坚持做到一视同仁,规矩面前人人平等,不徇私情。在面临利益调整时,尤其是利益调整对自己不利时,吴栋材书记始终能够做到公道正派,不以权牟利。在他的影响下,永联村的干部职工也都守住了廉洁的底线,以公道正派的作风推进永联村的各项事业发展。
乡村干部群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骨干力量,须加强培养和选拔。首先,一心为民、扎根基层的思想素质要牢。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践行服务人民的宗旨,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经得住诱惑和考验。其次,敢于创新、谋求发展的劲头要足。农村问题错综复杂,在工作中须有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法,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经验,才能不断深化、优化农村工作;须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推动基层工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加强。再次,廉洁自律、公道正派的作风要正。这样就会对他周围乃至一个地方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否则,即便经济发展了,小康建成了,这个地方的社会风气也难以向好,最终也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培养有力的“领头雁”,地方层面上要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把现有的农村带头人稳定好、利用好。同时,要通过提高待遇、提供平台、优化环境等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和留住人才,并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作者系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