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16-08-25
——记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下)
□本报记者 王会信
每天傍晚,三五成群的南丰镇永联村村民便会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金手指广场,奔向永联戏楼、村图书馆……永联村富裕起来的1万多名村民,在物质生活步入小康的同时,精神生活上也在追求“富裕”。村民薛栋华说:“我们永联人能够过上这美满幸福的生活,是吴栋材老书记和吴惠芳书记带着我们干出来的。”
文化大餐升级
“大腕”来到“家门口”
“戏剧是艺术的载体,有很高的文学性、思想性,是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培养现代文明素养、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说。
2011年2月18日下午,永联戏楼正式启用。“戏楼是继永联文化活动中心、永联图书馆之后,我们村着力打造的又一文化传播阵地,是永联村打造文明乡村、和谐乡村的又一重要举措。”吴惠芳说,永联戏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内设舞台、大厅茶座、包厢等,可容纳300人,不仅为老年人提供评弹、说唱、杂技、木偶戏、皮影戏等节目,还能为年轻人提供电影、卡拉OK等服务。永联戏楼启用后,大批量引入各类型的曲艺节目,刘兰芳、姜昆、宋祖英等一批明星大腕在永联登台演出过,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高水准的艺术享受。
村民住进了现代化的永联小镇,享受到便捷化的公共服务,在吴惠芳看来,这些只是面子工程。“现代化的农村,关键是要有现代化的农民。”他说,农民不仅要“洗脚上岸”,更要加速接轨现代文明。在吴惠芳的建议下,永联村在村民中组建艺术团、舞蹈队、锣鼓队、龙狮队等多支文艺团队;常态开展文化活动,每季一台晚会、每月一次讲座、每周一场电影、每天一出戏剧,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建戏楼花了300万元,每场演出大概要3000元,对于这笔支出,吴惠芳觉得值,“对于农民来说,用戏曲来提升修养,他们更容易接受。”
每天清晨、傍晚,几百位永联村民在联峰广场翩翩起舞。舞蹈队、锣鼓队、龙狮队、折扇队等文体队伍,繁荣着永联的传统文化。
一道道文化大餐,丰富了永联村民的业余生活,也进一步提升了永联村民的文化品位。永联,正演变成一幅由小镇水乡、现代农庄、文明风尚构成的中国特色农村现代画。
村规民约“发力”
9000多万元奖励“文明户”
“培育出文明风尚的新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成就。”吴惠芳说。
今年2月5日,永联村民朱敏从村民小组长手中接过一张6000元的存单。“对我们来说,这6000元有更大的意义,说明我家去年是文明家庭,一分都没被扣。”
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文明素养,2004年,永联村制定了村规民约——设立“文明家庭奖”,将环境卫生、家庭和睦、邻里关系、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文明行为纳入考核评比,村集体每年拿出1000万元给予奖励。得到满分的,每人奖励1000元;有不良行为的要扣分,扣1分年底各项奖金补贴总数就向下浮动1%。不仅如此,扣分还要实现村民联动,被扣分村民所在的小组,每个村民也要被扣分。
村民张大爷有4个儿子,原来都不愿承担赡养义务,现在每家轮流赡养;一对婆媳原来矛盾较深,婆婆住院,儿媳妇都不去看望,现在儿媳妇主动到医院照顾起了婆婆……
从2010年开始,永联又加大考核力度,把村民的所有二次分配、福利待遇捆绑在一起,使永联村民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成为最好管、最自觉、最文明的人。
“有了这个抓手,大家就会时刻提醒自己,规范一言一行。‘文明家庭奖’也成为文明家庭户的‘福利’。”吴惠芳说,迄今为止,“文明家庭奖”已累计发放奖金9000多万元。“没有精神文明,物质富足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吴惠芳说,永联村紧紧抓住精神文明这个关键,通过制度约束和文化引导,使精神和道德的力量不断迸发出来,使永联村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心向善的喜人景象。
吴惠芳说,永联村是远近闻名的工业强村,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互助模式的孵化,与该村多年来坚持培育爱心氛围的理念不谋而合,而当前在永联村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的志愿服务,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该村志愿慈善事业的发展,促进和谐文明建设。
享受多项“福利”
村民比城里人更幸福
“对于村党委来讲,发展经济是手段,建好村子和为村民实实在在谋福利才是目的。”吴惠芳说。
永联小镇菜场里配备了电梯,小镇和学校之间的地下互通有电梯上下,老年公寓里也有电梯。“这样先进的公共设施,方便了大家的生活。”永联人常拿这“三部电梯”来向别人“炫”他们的幸福生活。
在永联,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16%,老龄化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在这里却看不到老人们有丝毫担忧。相反,每天傍晚广场上充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我和老伴每月收入有近3000元。‘老吴书记’和‘小吴书记’给老年人这么好的福利,我们感到很幸福。”村民张翠英一边跳广场舞,一边说道。此外,为切实解除农民集中居住的后顾之忧,几年前,永联村还拿出245万元,为全村3100多名村民办理了“农保转城保”,永联村民可以享受和城里人同等的退休待遇。依托厚实的集体经济,永联村还建立了生活补助费、养老金、助学金、尊老金、助残金等多项福利保障制度,给老年村民每人每月700元养老金、其他村民每人每月200元生活补助费,学生有奖学金和助学金等。还注册成立了“永联为民基金会”,及时给予困难村民经济救助。
永联村在2012年还投资2000万元,实现了“家家有电脑、户户能上网、人人一卡通、全村一网通”的目标。记者在永联村电子阅览室巧遇66岁的朱砚生,正在网上浏览新闻的他说:“电脑培训合格后,村里给我和老伴每人1000元的奖励。家里也有电脑,也能上网,除了看新闻,还聊QQ、发微博。今年4月2日长江鲜美食节开幕,我还发了条微博,微博名是‘蓝天下的白云’。”
与城里人相比,永联村民不仅享受着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还多了一份集体资产的二次分配,“城里人没有的,我们永联也有。”吴惠芳说,2015年,永联代表中国农村参展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也是永联第一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