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16-08-24
中国江苏网8月23日讯(记者 张浦励)他1980年入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也率领部参加过“九八”抗洪抢险,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他是上校军衔,却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从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岗位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村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在他的带领下,永联村从一个传统的苏南小村庄发展成现代化的新农村。他就是苏州市张家港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江苏“最美复转军人”。
吴惠芳
“让永联人过上城里人的日子”
吴栋材老书记经常挂在嘴边有句话,“城里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让永联人过的比城里人更幸福,是吴栋材老书记对永联村发展的要求,也是愿景。吴惠芳回永联,就是为了帮助父亲实现这个愿景,传承这份精神。
2006年,国家住建部在苏州推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吴惠芳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次“让永联人过上城里人日子”的好机会。在与班子成员通气后,吴惠芳大刀阔斧地把散居在田间地头的3600户农户全部拆迁掉,将张家港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1000亩指标全部争取到永联,建设了占地600多亩的农民集中区——永联小镇,并在小镇上配套建起了农贸市场、医院、商业街、学校等现代化设施。如今的永联人,住的都是大产权、红本子的商品房,在村里就能享受买菜、上学、治病的便利。
吴惠芳并没有满足于此,他认为,农村城镇化既要有城镇化的基础设施,也要有城镇化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此,他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很快得到了张家港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3月,永联成立了社会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公安、交警、城管、工商、卫生、消防等机构和执法人员被派驻到永联,同时,将医院和农贸市场交给镇上统一管理,实行城乡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永联人享受到了城里人才有的公共服务。
吴惠芳和老年人一起包馄饨
随着全村基础设施问题的解决、村企关系的梳理、以及城镇化的公共管理服务的到位,尤其是农民实行集中居住后,土地统一流转,由村经济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管理,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再也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吴惠芳开始思考新的问题:离开了土地,农民干什么?除了土地流转费,农民的经济收入还能靠什么?吴惠芳与班子成员研究后提出,要在永联村发展乡村旅游,但想法一提出,不少村民提出了异议,说永联村既没有优美的山水,又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拿什么搞旅游?吴惠芳认为,永联有一个渔业队,可以开发江鲜美食,有江南农耕文化,可以让城里人到永联来长知识、长见识。最终,在吴惠芳的建议下,村里统一了思想。经过半年的筹备,苏南农耕文化园开门营业。为了提升人气,吴惠芳又在永联小镇上打造了一条江鲜美食街,举办江鲜美食节。经过几年的发展,永联旅游已经快速发展,“吃江鲜,到永联”成为周边城市的共识,并且带动了400多村民就业,去年游客人次达到了86万,销售收入1亿多元,永联小镇门面租金1000多万元。
在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永联逐步实现了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样化,构成了一幅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的“农村现代画”,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中国馆内,永联村作为中国城镇化的成功案例,向世界进行了展示和亮相。吴惠芳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永联的未来是孩子”,这是吴惠芳经常对村干部讲的。永联村的学校硬件设施是一流的,但因为是农村,师资力量与城市学校相差甚远。为此,吴惠芳发挥苏州市人大代表的身份优势,通过调研拟写了《关于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地区小学教育质量的建议》,提案得到了苏州市、张家港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2014年,永联小学被列为张家港市均衡城乡教育资源试点单位,着重提高的永联小学教育质量。去年,吴惠芳与北京荷风管弦乐基金会合作,在永联小学成立了管弦乐队,并邀请著名音乐家来授课。谈及缘由,吴惠芳说,就是为了让永联的孩子们像城里人一样,从小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让他们影响更多的永联人。
永联村的老百姓虽然家家有房住,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收入,公共事务有人管,但是有些困难并不是靠钱就能解决的。比如村里的一些老年人卧病在床,子女又都要上班,中午吃饭就成了问题。企业的一些双职工要5点才下班,但他们的子女4点半就放学了,放学之后没有人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吴惠芳想到了发展社会组织,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他注册成立了永联为民基金会,在永联区域内募集资金,进行慈善帮扶。同时发起成立了志愿者联合会,招募志愿者,自己也成为第一个志愿者。这样一来,由为民基金会提供经费,企业的后勤服务公司帮助免费加工,志愿者负责把饭菜送到卧病在床的老人家中。双职工子女放学之后,由志愿者接到“红领巾驿站”,给他们辅导功课,直到父母下班后全部接回家为止。在爱心互助街上共有19个像这样的志愿者服务项目,有效解决了社区居民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
吴惠芳做志愿者登记村民捐赠物品
去年,吴惠芳又牵头成立了永联社会文明建设联合会,从“公厕文明”、“交通文明”、“餐饮文明”、“祭祀文明”等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抓起。开始有些村民不理解,认为是做样子,走过场。但吴惠芳心目中的永联村,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要建设产业美、生活美、生态美、素质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永联”,如今的永联村已经实现了产业美、生活美、生态美,但是人的素质还需要提高,所以要从小事做起,逐渐培育村民的公民意识。
从军官到村官,变得是工作平台和内容,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责任和使命。10年间,吴惠芳不忘初心,发挥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优良作风,带领永联村实现了基本现代化,以生动的实践书写了转业军人在平凡岗位再立新功的华丽篇章。他的身上折射出一名军人、一名党员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宝贵品质。
原文地址: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6/08/23/0294691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