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16-06-03
□本报记者 徐 婷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很多人都知道这一首浪漫的童谣,同时也通过这首童谣认识了萤火虫。
在夜的帷幕下,在暖风的音符里,与漫天飞舞的夜精灵萤火虫共舞,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唯美体验。
而如今,在城市里甚至农村,萤火虫已经越来越少见——它们或许只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童年记忆中。
许多人感慨:不知多久没见过萤火虫了。那么,不妨去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和萤火虫来次约会。5月27日~6月26日每个天气晴好的晚上,那里将有无数只夜精灵呈现,让你和夜精灵零距离接触,每晚七点,不见不散。
难忘的童年记忆
萤火虫又名夜光、景天、夜照、流萤等,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光,故名为萤火虫。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约有近2000种,我国常见的种类有100多种,它们喜欢生活在潮湿温暖和草木繁盛的地方。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如今,萤火虫成为几近消失的风景。
“我们小时候一入夏,溪沟边、田野里都是萤火虫,那时候只觉得好玩,直到现在看不到了,才觉得当时是多么漂亮。”今年48岁的王月,家住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她说自己小时候把萤火虫当做“玩具”,和小伙伴们比赛谁抓的萤火虫多,然后放入玻璃瓶中当“灯泡”,“那时候萤火虫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但是现在,很难看见萤火虫的踪影。”
连乡镇上的人都觉得现在很难见到萤火虫了,更不用说住在城区的人。
“那是很久很久的事情了,起码有20多年了,小时候只有回到乡下老家才能见到几只萤火虫。”家住万红三村的周云说,那时候也抓过萤火虫,村里还有传言说萤火虫会钻进人的耳朵里去。回忆起萤火虫,她还觉得特别好玩。
在记者的采访中,“80后”对于萤火虫的记忆已然模糊,而“90后”基本都没有见过萤火虫,有的甚至都说不出萤火虫是一种什么样的昆虫。
一段萤火虫的“探秘”之旅
为了找回关于萤火虫的记忆,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张家港市首届萤火虫节。
萤火虫节于5月27日拉开帷幕,然而连日下雨,延缓了人们相见萤火虫的日期。
5月30日,天空终于放晴,按捺不住的人们早早地就守候在这里,有的下午四五点就进园了。
晚上七点,观赏活动如约开始,一段萤火虫的“探秘”之旅随即开启。
一走进位于园内农耕历史区的萤火虫主题公园,萤火虫在草地上搭建的白纱棚子里飞舞,置身其中,仿佛就进入一片星光的海洋。30000多只“夜精灵”萦绕在游客身旁漫天飞舞,忽隐忽现,在夜空中舞动闪烁,唯美的画面,不仅让很多孩子乐在其中,也让许多大人找寻到了丢失许久的童年记忆。
游客们可以穿越荧光栈道,感受童话森林般的梦幻场景。到了晚上8点,游客还能参与萤火虫放飞活动,放飞后在许愿签名墙上,签个名,许个愿,或许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
这里有萤火虫科普区,科普萤火虫的整个生长历程等知识,不仅打开孩子们的思维空间,还能通过了解萤火虫,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意义非凡。
当夜前来游览的游客有四五百人。专程从常州赶过来的游客王先生说,这次萤火虫观赏之旅弥补了他小时候的遗憾:“这里让人仿佛置身于星光点点的银河之中,实在妙不可言。”而和父母一起来的9岁小朋友陆洁希则欢快地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看见萤火虫,“它们好漂亮,很神奇。”
此次萤火虫节将从5月27日一直持续到6月26日,在这期间会不会对于萤火虫的生存产生负面影响,园内工作人员宋丹告诉记者:“萤火虫是从江西运过来养殖的萤火虫。合作商安排了专人前来养护,确保萤火虫得到最好的照顾。每晚活动结束后,我们就将萤火虫全部放飞,农耕园的生态环境很适宜萤火虫的生存,所以对此不必太担心。”
首届萤火虫节期间,白天则是蝴蝶观赏和放飞活动,游客们也可一睹蝴蝶们的芳容。
记者感言>>
该怎样保护萤火虫
据动物研究专家表示,萤火虫逐渐消失,有多种原因。首先是人类大量开发土地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萤火虫的栖息地和生存空间被破坏,现在很常见的河岸堤坝水泥化,也破坏了萤火虫幼虫的生长和成虫的产卵。同时,人类日常生活的化学用品污染水源,使萤火虫的食物短缺,导致萤火虫的寿命缩短。
其次,发光是萤火虫特有的恋爱语言。但如今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晚上就有路灯,一旦有外界光源介入,大部分品种的萤火虫就会停止发光。在这样的环境里,萤火虫的交配成功率大大降低,最后导致萤火虫数量一年比一年少。
萤火虫是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晴雨表,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自古以来人们对“流萤飞舞”情有独钟。保护萤火虫,保护生态环境,我们义不容辞。
上一篇: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