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永联村官网!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徐志刚:延续光明,照亮世界

来源: 日期:2016-04-0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徐志刚生前多次和父母提起的话。


2014年5月,徐志刚因病离世,去世之前,他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成为了我市最年轻的眼角膜和遗体捐献者。或许这样的行动,就是他对那句话最好的诠释。在徐志刚的感召下,他的父母也双双签订了器官捐献志愿书——这是我市首个共同签署捐献器官志愿书的家庭。


时至今日,尽管徐志刚已去世近2年,我们仍能在各处寻找到他的痕迹:家里,父母为他永久留存的衣物;定期打扫的永远属于他的房间;仍然被父亲打理着的QQ;最重要的是,江苏靖江的一位小姑娘和安徽广德的一位老人明亮的眼睛里,永远闪耀着徐志刚的光辉,他们在替他看着这个世界……


一场重病夺去了这位19岁男孩的绚丽人生,但是,他以无偿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方式,延续着他的大爱与生命……


□本报记者 徐 婷


大爱、仁义、奉献的精神,是徐志刚留给他人最宝贵的财富。


人物档案


徐志刚(1995~2014),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人。他是一个外表阳光帅气,内心善良正直的大男孩。在学校里,他和同学团结友爱,对老师尊敬有礼;在家里,他又是一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如果就这样一直健健康康地活下去,他必然会有美好的前程。然而因为先天性松果体瘤的折磨,他绚丽的年华永远定格在了19岁,而他用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方式,让自己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片段回放


徐志刚1995年出生于我市南丰镇永联村。作为家中的独子,他备受父母的宠爱。


徐志刚13岁那年的一天,他喊着头痛,父母带着他去苏州看病,竟查出了一直隐藏在他身上的定时炸弹——恶性松果体瘤。这种潜伏在徐志刚身上的先天疾病,在这一年爆发了。这一噩耗,彻底打碎了这个小家庭原本的幸福。不过幸运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徐志刚瘤体的面积一次比一次小,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让一家人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然而,幸福是如此的短暂。2013年9月,癌症复发了。这一年,徐志刚才18岁。


经过3个疗程的化疗,他的病情依然不见好转。一直到2014年4月,来势汹汹的病魔将他击倒在市一院的重症监护室。在那里,徐志刚接受了第4次化疗。化疗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抗着癌细胞,另一方面也将他折磨得不成人形。“4个疗程结束,他非但没有好转,反而人越来越疲软,吃什么吐什么,身上还长满疱疹。”父亲徐金华说,昏迷不醒的徐志刚,只能依靠着机器维持生命。


化疗行不通,在徐志刚父母的坚决要求下,医院将他的治疗方案调整为生物疗法,但也无力回天,“儿子一直处在昏迷状态,脑子里的癌细胞疯长,在他的后脑勺撑起一个鸡蛋大小的瘤。”徐金华告诉记者。


2014年5月7日,徐金华夫妇按照儿子的心愿,代替昏迷中的徐志刚签订了捐献器官志愿书。与此同时,夫妇俩决定追随儿子的脚步,一同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


同年5月27日,徐志刚昏迷了44天后,与世长辞。


这两个时间节点,像烙印一样深深烙在徐金华的脑子里。而母亲秦裕芳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在儿子的最后一刻,她深情地在儿子脸颊上一吻,带着永久的眷恋……


“儿子很懂事,在复发后的治疗期间,一直让我们再生一个孩子。”秦裕芳说,儿子年纪轻,却深明大义,“以前看到电视上有遗体捐赠的画面,他总是说,人死了还能做贡献挺好的。可能是为了不让我们伤心,他从来没有明说有这样的打算,但他的意愿,做父母的怎会不懂。这是我们能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


由此,徐志刚成为了我市最年轻的眼角膜和遗体捐献者。同时,这个三口之家也是我市首个共同签署捐献器官志愿书的家庭。市红十字会秘书长张亚娟说,捐献遗体可以让生命得到另一种延续,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器官和遗体捐赠目前还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徐志刚一家人很了不起,值得我们钦佩。”


亲友思念


最遗憾的一件事:


没能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讲诉人:徐金华、秦裕芳


没能给儿子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是作为父母最对不起儿子的事。在儿子病发后,徐金华和秦裕芳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魔吞噬他的生命,“这是我们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想尽办法,也没能留住儿子的生命。”


为了给儿子治病,夫妻俩拼尽了全力。他们带着儿子四处求医,苏州、张家港两头跑,秦裕芳还干脆放弃了工作。


在徐志刚化疗期间,抱着中西医结合也许效果更好的幻想,他们还跑去北京同济医院寻求中药药方,熬好中药带回来给儿子喝。到了后期,儿子已病入膏肓,他们坚持实行一个疗程就要花费八万八千元的生物疗法,即便当时医生已经告知他们,这种方法恐怕也不起作用了。


为了给儿子治病,花去了所有积蓄,还欠了许多外债……夫妻俩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却仍觉得对不起儿子。


儿子走后,夫妻俩常常一起回忆和儿子相处的每一个温暖的瞬间。“在明知儿子也许要离我们而去的时候,还能照料他的每一刻。虽然苦,现在回想起来,竟也是我们最温暖的时刻。”


在治疗期间,儿子痛苦不堪,夫妻俩能做的就是尽量减轻他的痛苦。化疗后,儿子浑身又肿又痛,他们就为他一遍又一遍地揉捏;到了后期,他尿失禁,需要一直插着导尿管,因为难受,总是想拔掉,夫妻俩白天看着,晚上睡觉的时候,秦裕芳就拿一根绳子将自己的手和他的手绑在一起……那时,夫妻俩心里总有一股力量,想着:只要儿子活着就好,他们永远都要这么照顾下去,再苦再累也愿意。


最深刻的印象:


阳光、热心的大男孩


讲述人:瞿栋君、袁嘉玲


瞿栋君是徐志刚的小学同学,也是他从小玩到大的好兄弟,好伙伴。对于徐志刚的逝去,他至今难以相信,脑海里仍然浮现出那个阳光、热心的大男孩。这个清明节,在外地上大学的他,仍然会回来祭奠这个好友。


在瞿栋君看来,徐志刚的性格开朗、阳光,为人处事各方面都很优秀。他俩在小学的时候就认识了,瞿栋君很欣赏徐志刚的为人,所以两人几乎天天在一起玩耍。“他很乐于助人,每当我们有什么困难,他都会给予帮助,和老师、同学的关系都很好。”


瞿栋君一直记得发生在小学三年级时候的一件事。学校里有游乐设施,在课间的时候和徐志刚一同去玩耍。有次在玩滑滑梯的时候,自己因为贪玩,企图从滑梯顶端站着滑下来,没想到速度没控制住,脚下一滑,直直地就撞到了滑梯前面的一根立柱上。当时腿上破了一个口子,血迅速涌了出来,瞿栋君吓坏了,其他同学们都吓得不知所措。徐志刚看到了,反应很迅速,立即背起他就去了医务室,随后还通知老师和家长。之后在他行走不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徐志刚帮他打午饭,扶他上厕所。


这件事以后,他俩的感情就更深了,瞿栋君更折服于徐志刚助人为乐的品质了。“如果有来生,我们还做兄弟!”这是瞿栋君最想和徐志刚说的一句话。


袁嘉玲是徐志刚的初中同学,她同样记得徐志刚身上助人为乐的闪光点。“印象中他为人和善、大方,尊敬师长,关心同学,人缘特别好。”袁嘉玲回忆,有一次放学回家,外面下着大雨,自己忘记带伞了,正不知如何是好,徐志刚很仗义地把伞往自己手里一塞,自己奔向了雨中……每每回想起这些温暖的事,袁嘉玲都是热泪盈眶。“早就知道他人好,没想到他能有这样的胸怀,捐献自己的遗体,无私奉献就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采访


手记


记者采访的地点,定在了徐志刚的家中,如果你未曾得知徐家的遭遇,必定以为这里生活着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并没有因为缺失了一位家庭成员而改变多少。


徐志刚的个人物品仍和他在世时一样被整齐地放置在原位,他的房间仍被保留着,徐金华夫妇定期还会将儿子的被褥、衣服、鞋帽拿出来晾晒,一切就当儿子还活着一样。


对他们来说,儿子逝去了,但又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因为儿子,徐金华夫妇“收获”了4个善良孝顺的干女儿。其中一个就是儿子眼角膜受捐者——一名靖江小女孩。他们是通过苏州电视台《朝晖帮你忙》的帮助找到她的。“当时只是为了见一见她,因为她的身上有着儿子的一部分。”没想到,双方一见如故,徐金华夫妇当即认了这个干女儿,现在感情甚好,走动频繁。


儿子无偿捐赠眼角膜和遗体的大爱让徐金华夫妇受到了精神的洗礼。在儿子的感召下,他们不仅决定捐献自己的遗体,还作出了一个又一个善举:他们将儿子去世赔付的两笔保险金全部捐献出去;资助了一位山东女大学生,这名女大学生也成为了他们的干女儿之一;他们还在计划成立以儿子命名的“徐志刚爱心基金会”,将儿子的爱心传承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生命,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指由无数细胞组成的生命个体,通常会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三个阶段。伴随着呼吸、心跳停止等死亡特征,生命也意味着终止和结束。而徐志刚、徐金华夫妇一家三口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诠释、扩展了生命的含义。生命其实可以不随机体的死亡而同步消失,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