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16-03-04
“文明家庭奖1000元,老党员补助2400元,还有其他补助,我年终一共拿到了6413元!”虽然春节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但张家港市永联村村民李林根依旧很激动,他反复向记者晒“新春红包”。除了年终拿到的“大红包”,年满60周岁的李林根每月还从村里领到600元的补助费。这样一来,他全年从村里享受的分配总额达到13613元。
“文明家庭奖1000元,老党员补助2400元,还有其他补助,我年终一共拿到了6413元!”虽然春节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但张家港市永联村村民李林根依旧很激动,他反复向记者晒“新春红包”。除了年终拿到的“大红包”,年满60周岁的李林根每月还从村里领到600元的补助费。这样一来,他全年从村里享受的分配总额达到13613元。
李林根的年终福利是永联村共享发展成果的缩影。对永联村村民来说,年终分配带来的福利着实激动人心。负责永联村年终分配工作的负责人陆芳告诉记者,2015年,永联村总共有10838名村民参与年终分配,分配总额达5800万元。除了这一块福利,永联村村民享受的货币性福利和补贴达9项之多。因此全年累计给村民发放总额达8216万元,人均获益7581元。
8000多万的资金用在了村民身上,这些钱究竟花在哪里呢?细数永联村村民的待遇,可谓无微不至。
首先,老人生活有保障。在永联村,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还可以领取尊老金,年纪越大,金额越多。2011年,永联村利用张家港市城乡养老保险并轨的机会,为村民办理了城市养老保险。“我和老伴不但不用跟儿子、女儿伸手要钱,每个月集体发的‘工资’都还用不完。”李林根告诉记者。
其次,孩子教育也不要钱。在永联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每年可以享受1000元的助学金,在读高中、中专的学生每人每年3000元的助学金,在读本科学生每人每年5000元的助学金,考上985高校的每人另外奖励10000元。“孩子上学至今,从来就没有花过家里一分钱。不但不花钱,每年村里还有1000元的助学金。”村民管峰送孩子永联小学上学时,一口劲的夸村里对教育扶持力度大。
最后,房子是永联村民得到的最大福利。2006年,永联村投资15亿元,建设了占地600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农民居住区——永联小镇。在分房的时候,永联村采取拆归拆、分归分的办法,也就是拆迁补偿时,就按照标准一次性补偿到位,但是在分房的时候,按照一户一套的原则,将150平米左右的新房按照均价每平米500元的标准出售给村民,子女长大成家后,按照同样的价格,再分给一套。2016年春节前夕,永联村新一轮安置房分配工作顺利完成,500多名村民喜获新房。本次分配的为老年公寓和套房,其中老年公寓共有房源175套,套房共有房源406套。为做到公正、公开,在到会的安置户中,选取5位村民上台进行现场监督,监督做签、清点、编号及抽签的全过程。随后,村民依次上台抽取房号,号码所对应的套房位置,便是村民的新房。同时,在抽签过程中,所有安置房源不分楼层统一混合,拆迁户根据房屋被拆时间的先后抽顺序号,顺序号对应房签号为拆迁户安置房址。
可以说,永联村为村民发放福利丝毫不含糊,不仅投入力度大,而且受益人群多。在永联村,发放福利待遇不搞三六九等,而是人人有份、个个受益。“进了永联门就是永联人”。这些年,永联村通过并队扩村,人口已从最初7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万余人。在福利分配上,新老村民享受同等待遇,永联村坚定走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今,永联村村民实现了整体富裕,全民享受着比城镇居民更加优越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实现物质富裕的村民们开始积极追求精神的富足。
永联村在坚持福利待遇普惠制的同时,也设立了一定的门槛。比如说,永联村设立了“文明家庭奖”,将环境卫生、家庭和睦、邻里关系、综合治理等纳入考核评比,每年年底对每个家庭进行考核,得到满分,每人奖励1000元;有不良行为的要扣分,扣1分年底各项奖金补贴总数就向下浮动1%。不仅如此,扣分还要实现村民联动,被扣分村民所在的小组,每个村民也要被扣分。至今,“文明家庭奖”已累计发放奖金超亿元。
分配公正透明也是永联村的一大特色。随着永联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自2015年开始,村级的年终福利发放也由最初的存单形式改为直接发放到社员卡上。“有了社员卡,不用到银行柜台排队取钱了,自动取款机或者社员卡自助服务终端上都可以使用。”村民王军华说,不仅如此,村民拿着社员卡到村里旅游景点和商店消费,还能享受打折优惠。
如今,对于永联村村民来说,幸福指数是个实实在在的感触。“经济强,百姓富,才能更好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介绍,永联村村民能够拥有这么好的福利保障,离不开村里经济支柱永钢集团的发展。2015年,永钢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8亿元、利税13亿元,而永联村依托在永钢集团持有的25%的股份,全年的村级可支配收入达1.3亿元。吴惠芳说,依托强大的集体经济,永联村不断改善提高村民的福利标准,满足村民的保障需求,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
本报通讯员 朱群星 郑志芳
本报记者 李仲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