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永联村官网!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坚定社会主义理想 实现农民的“中国梦”

来源: 日期:2014-07-07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先进事迹

1978年,吴栋材受上级的指派到永联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时,这里是沙洲县(即今张家港市)最小、最穷、最乱的村。35年来,他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领群众创造性地把党的农村政策转化为具体实践,使永联村变成了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更值得一提的是,永联村发展的过程,还是一个以不足千人的小村连续兼并周边5个穷村,成为一个万人大村的过程,是一个带领更多人共同富裕、共享文明的过程。

壮大集体经济 打造富裕村庄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35年来,吴栋材把“经济要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刚到永联村后,面对地势低洼、十涝九灾的现状,他因地制宜,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带领群众挖塘养鱼搞副业,不仅解决了温饱,还掘得了第一桶金。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他认准“农是一碗饭,副是一桌菜,工业致富来得快”,积极走工业化道路。80年代初,苏南的乡镇企业刚刚萌芽,他就一口气办起了八个小厂;1984年,他察觉到“农民盖楼房”的商机,果断关停八个小厂,集中精力办轧钢厂,之后,他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到1997年时,轧钢厂已经成为全国排名第三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2002年,面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后期影响,他自筹资金十多亿元,克服2003年初的“非典”影响,先后只用了341天时间,打造了一座百万吨炼钢厂,创造了中国冶金建设史上的奇迹,为永联村发展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近些年,吴栋材始终抓住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不放松。在他的主导下,永联村坚持做强做大工业。村办轧钢厂不断加快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步伐,已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永钢集团,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8位;坚持同步发展农业,发挥永钢集团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同步推进发展现代农业,按每亩每年1300元标准,流转村民土地,以先进理念、高科技设施,建设了4000亩苗木园艺、400亩花卉、3000亩粮食、1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全村8000亩耕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充分发展服务业,利用村域内车流量、人流量、物流量大,农耕文化园,垂钓中心,度假酒店,江鲜美食街,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等旅游要素资源多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推进二三产分离,从永钢集团剥离出建设、财务、贸易、仓储、物流、后勤服务等板块,各自组建独立公司,充分发展服务业。目前,永联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2012年总销售收入380亿元,利税23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64万个行政村中位居前三甲,为全村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共建共享 实现共同富裕

吴栋材始终认为,发展经济只是手段,让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目的。为此,他把共建共享作为凝聚人心的旗帜和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让群众充分享受到集体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轧钢厂一有盈利,吴栋材就要求拿出利润实施“奖农补副”,让务农的村民同步享受工业经济发展成果。

90年代中期,为了先富带后富,拓展发展空间,永联村先后5次并入周边村庄,面积从0.54平方公里增加到10.5平方公里,村民从800人增加到10528人,做到“进了永联门就是永联人,凡是永联人待遇都均等”,村民不分新老,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

90代表末,永钢集团实施股份制改造,在“彻底转、转彻底”的大背景下,吴栋材带头让出个人50%的股份,给村集体保留了25%的股权。由此,永联村在以土地为纽带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建立了以资本为纽带的共建共享实现形式,即把全村的集体资源和集体资产转化为集体资本,再把集体资本转化为企业的集体股份。永联村通过25%的股权,从永钢集团中得到增值和分红,再以二次分配的形式,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2012年,永联村民人均获益6000多元,村民人均收入28766元。永钢集团管理层持有的75%的股份,实施股份社会化(目前持股人员300余人)、股东动态化(人在股在,人走股退),有效吸纳了五湖四海的人力资源,夯实了发展基石。同时,村民、股民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吴栋材实施“拆归拆、分归分,一户分一套房、老年人住老年房”的拆迁安置办法。拆迁时,对村民房屋及辅助设施进行估价,一次性补偿到位;分配时,按一户一套原则(一张结婚证对应一户),将永联小镇住房(平均140平方米)以每平方米500元的均价出售给村民,子女长大成家时以同等价格再购买一套住房,退休老人交2.4万元押金,可入住每套80平方米左右的老年公寓(循环使用)。其本质是把货币形态的集体资产,通过拆迁安置,均等的转化为村民的家庭房产。

坚持精神文明 实现和谐发展

吴栋材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光有口袋富不够,还要脑袋富。为此,他坚持把经济发展、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不放松。

在吴栋材的主张下,永联村借鉴城市文明,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永联戏楼,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文化广场、水幕电影、音乐喷泉以及江南农耕文化园、江鲜美食文化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在村民中组建艺术团、舞蹈队、锣鼓队、龙狮队等多支文艺团队,引导其清晨散步锻炼,傍晚跳舞休闲;常态开展文化活动,每季一台晚会、每月一次讲座、每周一场电影、每天一出戏剧,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为让村民在“家门口长知识”,在吴栋材主导下,永联村建设永联小学、幼儿园,纳入全市教育体系;成立老年大学、社区学校,与高校合办硕士、本科、大专班,便利村民;组织村民代表看世博、游北京、下海南,走出去长见识;提炼本村先进文化,通过展览馆、公共艺术形式予以展现,加强文明熏陶;利用村民议事厅,开展荣辱、是非、善恶讨论和道德评议,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

吴栋材还积极构建“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建设爱心互助街,分别设置学习、生活、娱乐、健康等互助功能区,涵盖多项服务功能,为广大爱心人士、志愿者和服务对象搭建供需对接平台,让爱心在互助中兑现它的无价之价,目前全村有注册志愿者1600余人;构建爱心奉献规范化、常态化机制,成立“为民基金会”,在安老、慈孤、扶残、济困、赈灾及兴建、改造慈善设施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成立精神文明办公室,设立“家庭文明奖”,将物质利益原则与文明行为挂起钩来,制定百分制考核条款,依托村民所在社区、学校、工作单位实施考核,使其不管走到哪里,都成为最好管、最自觉的人。

从制度约束,到文化引导,再到文明自觉,永联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呈现出一派文明、和谐的新气象,已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加强党的建设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35年来,吴栋材以坚强的党性原则,积极发挥带头人作用,不断深化党的建设,保持党员先进本色和党群血肉联系。

为破解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中间管理层缺少组织和缺乏监管的弊端,吴栋材创新设置以党的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管委会,并相应地设置工会分会和女工代表;对全村党员按工作岗位和专业特点分类,调整设置成19个党支部,并相应地设置团支部;成立组织科,对管委会、工会分会、妇代会、党支部、团支部统筹管理,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组织网络,更好发挥组织作用。

吴栋材还积极推进组织建设奖惩激励制度化。在他主导下,永联村健全了组织“三值”评价体系,对各个组织分别制订考核细则,依据上年度考核结果设置新一年度考核的合格值、良好值、优秀值“三值”,确保组织质效年年提升。推行评价结果双轨制,定量评价岗位职责任务、绩效完成情况,划分出一二三档,与薪酬挂钩;定性评价综合能力素质,划分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区间,与评先评优挂钩,使考核评价更加科学。实行党员管理绩效化,将先进性要求与物质利益原则结合起来,按表率作用、群众工作、致富能力等,分别建立退休党员和在职党员两个百分制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党员补助费挂钩,促使党员当好先锋模范。近年来,永联村党委先后两次被中组部树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35年来,吴栋材同志不畏艰难,不知疲倦,不懈追求,把农村的建设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无不对他满怀感激和敬重,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吴书记”。2000年5月9日,他作为江苏省唯一的村级党组织代表,在南京参加了由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的党建工作座谈会。2010年6月30日,他作为江苏省唯一的代表,参加了中组部组织召开的“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座谈会。2012年6月28日,他又作为全国100名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在京接受了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