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13-07-18
永联村是“中国梦”的圆梦先锋
——《求是》杂志副总编黄中平
今天座谈会的题目叫“一个村的中国梦”,可以说,永联村是我们共圆“中国梦”的排头兵。“中国梦”的主要内涵,就是国强民富,让人民更加富裕,生活更加幸福。要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全民族的力量,不仅要靠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要靠各个地方、各个单位、每一个人的努力。在这个背景下,永联村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每一个村都像永联村这样,那就梦想成真了,如果每一个人都像吴栋材这样,就会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梦”。
永联村是“中国梦”的实践者,也是排头兵,怎么让永联村的成功经验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当中遍地开花,我们需要向永联村这个“典型”学习什么?我觉得主要有五点经验值得学习。第一就是吴栋材这位杰出的带头人,是永联村发展的关键;第二,改革创新是永联村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坚持和谐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永联村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第四,坚持全面发展是永联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第五,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永联村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
这些经验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坚持和谐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吴栋材在有争议的情况下,把自己50%的股份拿出去,就为了保留集体的25%的股份;在并村方面,实行“进了永联门就是永联人”等等,在这一方面永联村有一系列好的做法。什么叫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根本原则。永联村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证明了我们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永联村是“中国梦”的圆梦先锋,把永联村叫响是对全国的贡献,对实现“中国梦”有很大的帮助。
永联村创造了新型集体制度
——中央党校巡视员、教授曾业松
永联村是科学发展的成功典型。从永联的发展道路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乡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同步发展。永联村从一个传统的农业、一个生产大队,到现在变成了一个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高端服务业化的村庄,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典型,发展成就各不相同,永联村在新型集体制度创新上是很多村所没有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联村通过村企合作、集体占股,探索了一个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集体经济的新模式。永联村一直享受25%的集体股份,25%虽然不是分到家家户户,却通过其他的分配制度、福利制度的再造,实现了共享。这种村企合作集体占股的产权制度、多元化分配制度、福利制度,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永联村这种自我服务与公共服务结合、自我管理与公共管理结合的现代管理制度,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村镇管理制度的创新成果。
我们现在强调群众工作,就是造福群众,就是要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生问题,然后群众当家作主,解决民主问题,这些解决好了,就有了民心。在永联村的实践当中,集中地体现了这个理论的指导价值。吴栋材造福村民,聚财散财,共同创造,共同分享,一心为民,实践检验证明永联村的路是走对了,成效非常突出。
永联村的社会主义元素很多
——中共江苏省委副秘书长黄健
和周边一些典型村相比,永联村虽然是后起之秀,但走出了独特的模式。共同富裕是无数老百姓千百年来的梦想。永联村在企业改制时保留了集体25%的股份,并用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放心保)等各类社会福利,范围惠及全村新老村民,这是个创举。另外,永联村的拆迁补偿政策更合理,减少了农民拆迁房子这个问题上带来的贫富差距的拉大。可以说,永联村的发展历程中,社会主义元素有很多。
下一步,永联村怎么走?应该说,在物质的富裕程度方面,现在基本上不是主要的,因此在精神层面、文明层面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层面,值得好好研究。比如,通常情况下,对于大部分基层来说,政府叫我们怎么做,上级叫我们怎么做,我们就要怎么做,尽管各项政策都符合民意,但事实上好多地方做得不好。“中国梦”要实现,最终取决于基层,需要在基层先试先闯。永联村有很好的工作基础和人才支撑,怎么发挥人的作用?应该在人的思想工作上下功夫,发挥人的能动性。这是永联村未来需要做的事情。永联村要考虑怎么做才能使这个地方的每一个人变成主人,每一个人更好发挥自己的权利,携手共圆“中国梦”。
永联村为中国提供一个榜样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颢瀚
实现“中国梦”,实现农村的现代化,路怎么走?对基层来讲很重要。我们看到,在永联村,这两个目标都实现了,并取得了成功,为整个中国提供一个走农村路的榜样。
永联村的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一个不能变,两个必须变”。一个“不能变”,指的是富民理念永远不能变。不管从改革之初,还是到未来实现我们的百年目标之后,这个富民的理念和目标不能变。我们看到,吴栋材在村子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树立富民的目标,带领一帮人,不断想办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把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理念在价值观中转化成群众可以接受的理念和价值认同。
两个“必须变”,具体是第一,发展内容要变,包括产业结构,要随着世界前沿,不断变,才能获得不断的发展优势和潜力。永联村在发展路线上不断寻找定位,把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找到发展经济的路径。第二个必须变是管理体制必须实时变。在发展体制上,如何找到保持一个地区的发展活力和动力持续的活力机制,使这个区域持续不断发展下去。永联不断地按照自己的生产、管理、民生需要,不断在变化体制,在这个变化体制上,每一次变都是更能释放生产力的、让老百姓接受的机制转变,这难能可贵。
永联村蕴藏丰富的新闻资源
——新华日报副总编缪小星
作为媒体看永联村,这里蕴藏很多的新闻资源。我们很惊喜地看到,在长江边上的一个村,已经发生的事、新近发生的事和将要发生的走向,都蕴含着一定的宏观意义。
第一,关于产能过剩问题。现在,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但是我们看到永联村通过比较早的布局,比如收购矿山、参与工业园建设等等,较好地避免了问题。不能说永联不受大环境的影响,但相对来说积极因素比较多。
第二,关于“三农”。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的工业强村对周边的乡村进行一个合并后,大规模把农业用地变为商业和工地用地,马上赚到钱,但是永联几个村合并以后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和工业开发,而是统一规划,有一定独到之处。还有就是关于农民集中居住问题。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土地,一方面专家学者建议保留中国传统乡村的布局和文明形态。永联现在也开始尝试破解难题。另外,村民自治管理,探索新型乡村治理结构,永联也做得非常突出。
第三,在生态文明上,作为“华夏第一钢村”,永联村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得很专业。除了本村的生态好,永联这个钢厂的结构调整当中,在不断扩张走出去之后,能不能在外面坚持环保优先的标准,避免污染转移,也是外界关心的问题。
第四,关于人才。如果有一些国际上也在拼命争取的高端人才,能够在永联工作或者定居,为永联村发展发挥作用,这也是大家感兴趣的新闻资源。
第五,关于文化建设和民生需求。我们现在建很多文化工程,但有时候门可罗雀。永联村却不一样,出现了文化建设和民生需求结合的一个面貌,这也是值得关注的。
吴栋材是“苏州精神”优秀践行者
——苏州大学教授、博导方世南
“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这是新时期的“苏州精神”。我觉得这16字形容吴栋材最贴切,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还记得十年前,我受吴栋材老书记的邀请来做报告,当时题目是研究小康社会先进文化建设。我觉得纳闷,大家都在讲经济的时候,一个村书记却要我讲文化。我做报告时,吴栋材坐在第一排,一边听一边认真记。后来,我们聊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讲文化,吴栋材说,觉得自己要不断充电,人的素质要变,人的思想观念要变,所以要不断求变。第二个原因,吴栋材说只有我带头学,我们的干部、村民才能够崇尚知识和文化,我们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淘汰。这种崇文好学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就是吴栋材身上有一股精气神和正能量。吴栋材说,在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兼并了一些村,但是我们不搞“三六九等”,进了永联门就是永联人。这也体现了苏州精神里面一些主要内涵。
我们总结学习吴栋材,最重要的是要挖掘吴栋材背后的精神动力,这个精神动力在全国能够普遍推广。“苏州精神”讲的和谐致远,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强调精神力量的支撑,才能支撑事业的发展,任何伟大事业的背后都能找到其精神轨迹。
吴栋材的美来自他的信仰体系
——苏州大学教授、博导李兰芬
我们感觉吴栋材这个典型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一点东西。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吴栋材作为“最美基层干部”,他究竟美在哪里?二是吴栋材的美是怎么实现的?
吴栋材美在哪儿?吴栋材的成长过程本身就代表美,首先他是先富起来的人的排头兵,其次他又成功地从先富起来的人的代表,转向了共同富裕的带头人的代表,这是一个华丽的转身。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间,非常自觉地意识到,既要能够满足村民的物质欲望,同时不忘记滋养培育村民的心智灵魂。他不仅探索了社会管理的创新,而且探索心理的管理,注重老百姓的心理问题。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面对金钱财富他取之有道;面对权力地位他一心奉公;面对弱者他心怀同情,尽力帮助;面对邪恶者、无道者,他奋起抗争;面对失意失利,他坚强从容。
吴栋材的美是怎么形成的?这个美有什么道理?我想提出一个观点,这来自吴栋材的信仰体系。他美就美在他对人的尊严,对党的理论,对群众路线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的信仰体系,涵盖了共同富裕、民生幸福、村落治理、子女教育、干部职责,是这么一个全景式的信仰体系,在他的言行中间都能找到代表性的思想和行动。他作为一个基层干部,最大的优点是善于跟老百姓做朋友,善于倾听老百姓意见,比较好地达到发展的目的。(《新华日报》2013年7月17日A6版)
上一篇:《江边中国》举行首发式
下一篇:挖掘更多乡土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