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日期:2020-10-25
这是一组拍摄于1977年
记录沙洲县南丰公社跃进小学
(以下简称跃进小学)师生故事的老照片
时隔43年的今天
跃进小学七七届师生全班30余人
怀着激动的心情再相聚
并在永联金手指广场合影留念
师生见面格外亲切,大家有说不完的话。会上,永联村党委委员、永联经济合作社副社长蒋志兵表示,跃进小学师生都是永联发展的亲历者,老照片里不仅有历史,有故事,更有师生的亲身经历,往往是最鲜活的记载。“它不仅记载了永联的蓬勃发展,也有着一代代人的美好回忆。”
跃进小学老师回忆起43年前的学习环境。时任跃进小学校长的孙汉明说,几十年前没黑板,木板上用墨汁抹一遍;教室少、老师少,五六个班级只有两三个教室;不通电,空墨水瓶里灌进煤油,插根棉线,成了煤油灯。
跃进小学成立之初由于校舍不够,有的只能在老师家里上课,几年后才满足了孩子在教室里上课。
随着永联经济与教育的发展,跃进小学变成了永联小学。“今非昔比啊!如今永联小学都筹建了一支代表高雅艺术的管弦乐队。”孙汉明忍不住感慨,永联为学校组建乐团、深化艺术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孙汉明的经历,也是当时师生共同的经历和感受。在跃进小学班长张雷平印象里,那时的永联没有硬化路,都是泥巴路。
“一下雨,雨水裹挟着泥巴,特别不好走。”张雷平说,夏天还好,光脚走去学校也不碍事,但到了冬天,破旧的单鞋一沾水就湿,为此,他常常手拎着鞋,脚却踩在冰冷的水里。
不仅学校的环境艰苦,住的地方也破旧不堪。上世纪70年代,永联村的大部分村民都住着茅草屋。
“田边割点草,晒干后就用来做房顶,再用泥巴做墙,就建成了一座房子。”张雷平说,一刮风,随时都可能倒塌;一下雨,屋里都是雨水,床上的被子已记不清被淋湿过多少次了。
“那时候只想着把嘴混过去,自己能活下来就好了。”张雷平清楚地记得,平时基本都是腌菜搭粥来解决一日三餐,常常饿的发昏。就连过年时烧的几块红烧肉,都只是用来招待客人,而他只能闻一闻味道。
“没想到现在住上了大房子,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我特别享受现在的新生活。”张雷平说,如今,他们事业有成、子孙满堂,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小康生活。
一幢幢的高楼整齐而有序
一排排的商铺透着繁华与热闹
小桥流水、青砖黛瓦
绿树小草等美景环绕眼前
“一定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发扬向上向善的精神
讲好永联故事,做文明永联人”
跃进小学师生纷纷感叹
审核:蒋志兵
文编:陈璐
摄影:李立峰
出品:像形传媒